四川樂山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將對外開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6-19]
“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考察團17日抵達有“戰時故宮”之稱的四川樂山縣安谷鄉,兩岸故宮人共同為“功侔(音同謀)魯壁”牌匾揭幕,見證“重走”路上的新歷史。記者看到,這塊珍貴的牌匾由四塊舊牌匾殘片拼接而成,是當地村民王德才花費二十余年時間才陸續收集到的珍貴歷史證物。今后,它將永久陳放在安谷鄉新建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
“包括今天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翡翠白菜在內,當年的大批國寶都曾經在這里安家長達八年之久?!?故宮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出于文物遷移中的安全保密考慮,故宮南遷文物在樂山藏身的這段文物保護史上的壯舉一直鮮有人提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外界才開始關注這段特殊的歷史。樂山當地的文史工作人員也從那時起開始征集這段相關史料——當年,中國各地戰事加劇,故宮文物的存放點均受到戰火威脅,而地處偏僻的四川安谷鄉就成為故宮南遷文物理想的“避寇”地點。從1939年9月起,9000多箱文物由民用大船從樂山馬鞍山碼頭運抵安谷鄉,分別安放在宋、趙、陳、梁、易家祠堂,“朱、潘、劉”三氏宗祠及古佛寺內,在文物存放安谷鄉的八年時間,日機曾經兩次轟炸樂山,樂山城區曾經一片火海,可是存放文物的幾處地點卻安然無恙。
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工作人員同時向記者透露了“功侔魯壁”牌匾背后的故事。1946年,正是為了表彰安谷鄉百姓保護國寶的功績,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親筆書寫金匾六塊,以政府名義頒發給六家宗祠以表示嘉獎,這在故宮南遷史話中也是前所未有的獎掖?!肮棒敱凇睂补揉l人民護寶的行動,與孔子第九代嫡孫孔鰣護書,將史籍經典藏在古宅墻壁之中的功勞相媲美,成為故宮南遷歷史中的一段佳話。更為感人的是,安谷鄉人民與故宮的緣分一直綿延到今天——泊灘村兩位年過古稀的農民王聯春和劉文龍,不顧身體殘疾,發起并自己出資建立了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希望系統地展示出這段故宮南遷文物在安谷被塵封的歷史。
館長王聯春向記者介紹說,“由于年代久遠,當年存放文物的祠堂廟宇幾乎全部不見了,親歷過那段歷史的人也大都走了,我們必須建一個館來承載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都來了解這段歷史?!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已經投入數百萬元建設資金,預計在月底布展完畢,不久將正式對社會開放?!爸刈吖蕦m文物南遷路”考察團領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則表示,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的建成無疑為故宮南遷文物歷史研究增添了新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