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湖北庫區出土珍貴文物兩萬余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27]
武漢5月26日電(記者 艾啟平)丹江口庫區文物保護,是中國繼三峽之后又一特大型文物保護工程。湖北省副省長田承忠26日在此間向境內外媒體介紹,迄今為止,丹江口水庫湖北淹沒區地下文物保護工作已完成65.8%;地面搬遷保護文物正在開展搬遷選址論證,武當山遇真宮已完成保護方案論證,有望今年底動工。
田承忠介紹說,湖北省于2004年專門成立了規劃組,深入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對地下、地面文物點進行了調查,摸清了文物埋藏和分布情況,并于2006年邀請來自全國各地文物保護隊伍,全面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文物搶救保護。目前,累計完成考古發掘面積20.2萬平方米,勘探面積443.5萬平方米,出土各時期珍貴文物2萬余件(套)。
他表示,湖北庫區的文物保護、發掘、搶救將全部搶在丹江口水庫蓄水前完成。為規范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湖北省先后制定和下發了有關辦法和規定,并強調邊保護邊研究。目前,已評審確立了“丹江口水庫淹沒區舊石器文化的編年與古環境”、“漢水中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早期楚文化的考古學研究”等十余項科研課題。
湖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壩區、庫區和水源地所在。丹江口水庫湖北淹沒區,涉及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張灣區、武當山特區5個縣(市、區)。作為長江、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過渡地帶,境內文化遺產數量多。因境內發現“鄖縣人”等多處古人類化石,被專家譽為“古人類長廊”。(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