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開工文保項目147項 遺產保護不松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14]
遺產保護不松懈 “文物銀行”立大功,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士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年時間內,汶川大地震災后文物搶救保護得到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四川省39個重災縣文保開工項目總計147項(含規劃中的不可移動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博物館、文管所維修、加固工程,少數民族村寨保護工程),開工率為66.52%;完工項目47項,完工率為21.27%。
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導下,四川省迅速建立了災后文物搶救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災后文物損失調查和評估、搶救保護工程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等工作;成立了由全國一流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汶川大地震災后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專家組”負責災后文物搶救維修保護規劃、方案的技術指導、損失評估以及規劃、方案評審等工作。
四川藏羌地區的兩個重點工程“羌族碉樓與村寨搶救保護工程”和“松崗直波碉樓搶救保護工程”預計將在2010年內如期完成;松崗直波碉樓搶救保護工程已于2009年5月順利竣工;布瓦黃土碉樓及村寨、蘿卜寨、桃坪羌寨、黑虎碉樓與村寨等搶救保護工程也已先后開工。這些工程的順利實施,使當地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
四川地震災區文物保護取得的成就還給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盡管地震給災區的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破壞,但是在這場災難中也有許多文物幸免遇難,其中綿陽中心庫房(業內稱為“文物銀行”)保存的綿陽市全市6000多件珍貴文物,就基本沒有受損,相關專家指出,亟待在全國推廣“文物銀行”的成功經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