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病”了 將再次補皮療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13]
樂山5月12日電 (劉忠俊)記者從四川省樂山大佛管委會獲悉,樂山大佛身體出現滲水現象,大佛頭上的部分螺旋狀圖案因日曬雨淋已經模糊,手腳皮膚部分出現脫落,部分地方石縫長出了雜草。此外,左側巖體也出現一條裂縫,急需對巖體進行加固。
據介紹,樂山大佛已經有過6次修繕記錄,最近一次是在2001年4月。此后,大佛雖然經過了數次小規模的“清掃”,身體上半部分發花的現象有所改善,但問題仍然未得到根本解決。管委會已做好修繕前期的準備工作,今年年內將再次對大佛進行全身掃描體檢,確定和制定維修方案,并報上報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后實施。
樂山大佛位于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始建于1280多年前的樂山大佛,堪稱世界上最高的古代石刻佛像,通高71米,臨江端坐,雍容大度,顯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悉,四川省內具有修繕資質的僅有四川省考古院,大佛管委會將在全國范圍內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施工單位,維修資金大約需要640萬元人民幣,景區已接到首筆社會捐贈款60萬元。
樂山大佛歷經整容情況。1899年后民間幾次小整修:早在1899年,一位德國人用玻璃相機拍下了歷經滄桑的樂山大佛,從照片上看,當時的大佛面部雜草叢生,傷痕累累,幾乎無法辨認其真正的面容。雖然在這期間有過幾次小修,但都是民間行為,效果并不明顯。
1961年,搶救大佛動了真格。中國陸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美容后的大佛容貌有了明顯的改觀。
2001年史上最大一次整容直到當年3月,耗資近百萬元人民幣進行最大規模的一次美容后,大佛才一改當年發髻脫落、鼻梁發黑的蒼老神態,再現年輕時的青春風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