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號"出水文物近千件 首次對媒體開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03]
汕頭5月1日電 (李怡青 陳妍 林春偉)5月1日,在廣東省文物局組織下多家媒體赴汕頭市南澳島登上正在這里進行水下考古作業的“南天順”打撈船。這是“南澳Ⅰ號”重啟水下考古工作后,出水的文物第一次對媒體開放展示。
據廣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南澳Ⅰ號”水下考古工作隊在沉船表面及外圍采集到散落的完整或者可復原文物共計800余件。1日上午,又有一批水下文物出水,使得全部出水文物已近千件。
“南澳Ⅰ號”水下考古工作隊在清理沉船遺址表面工作中,采集出水了大量散落的陶瓷器、金屬器等文物殘片。出水文物主要類型包括青花瓷大盤、碗、缽、灌、瓶等,此外還有釉陶罐、鐵鍋、銅錢及銅板等。
因為惡劣天氣影響而推遲到今年開始的“南澳Ⅰ號”水下考古工作目前仍然遭受著異常天氣的困擾。
在東北季風向東南季風轉變的南澳附近海面,4月份的正常天氣本應是風平浪靜的水下考古黃金時間,但今年卻遭到多次冷空氣南下的襲擊,兩次導致“南澳Ⅰ號”水下考古工作船“南天順”號駁船不得不回到南澳港灣避風,水下考古工作多次被迫中斷,水下考古作業無法持續開展。
但4月6日開工至今,“南澳Ⅰ號”水下考古工作隊通過潛水作業基本熟悉了本次工作區域的海況環境、潮汐規律、沉船表面狀況,為下一步的水下考古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透露,經過考古隊水下勘察,“南澳Ⅰ號”沉船保存現狀與上一次作業離開時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基本可以排除被不法分子破壞的現象。水下考古隊將此歸功于汕頭邊防支隊云澳邊防派出所,認為他們的沉船保護措施值得借鑒,可為今后開展的中國沿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