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陜西省西安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主體保護展示工程竣工,這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率先啟動的標志性示范工程。
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大韓民國駐西安總領事全泰東和社會各界500余人參加了竣工典禮。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東西長達200米,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丹鳳門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2005年發掘時實測門闕墩臺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各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側各筑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
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占地面積769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 11474平方米,自去年3月29日開工以來投入文物保護資金1.3億元。該工程為三層框架結構,內部空間用于保護展示丹鳳門遺址,分為保護展示城臺內和西城墻的“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區”、東側城墻模擬體內的交通面積和觀眾服務設施及管理用房等“保護展示輔助功能區”、城樓上的“多功能活動區”和統一規劃的 “設備用房”四大功能區。
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外墻色彩全部選用淡棕黃色,目的是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色彩上采用渾然一體高度抽象的手法賦予遺址保護展示建筑有如雕塑感和現代感。為了實現保護展示建筑的可逆性和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建筑結構與遺址邊沿距離大于60厘米,城臺與城墻部分外表建材為城磚肌理。
在竣工典禮上,段先念高度贊揚該工程讓西安人民看到了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和西安道北地區發展的美好前景。趙榮也稱贊這項工程將遺址本體保護與視覺審美相融合,創造出了既符合遺址特征的藝術審美又改善周邊城市環境的大遺址保護國際典范。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辦公室主任周冰表示,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成為西安的地標建筑,它的竣工標志著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進入沖刺階段,他們將以此為契機確保遺址公園在今年國慶前如期建成開園。(陜西省文物局 秦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