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唐陵保護困局:應用文化遺產保護績效代替GDP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26
    文物部門調查,18座依山為陵的唐陵中,完全沒有受到采石之害的唯有乾陵。愈演愈烈的破壞行為,讓文物保護形勢尤為嚴峻。專家表示,保護文物關鍵是要協調好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個別地方“先發展后治理”的思路,對于不可再生的文物而言是毀滅性的——

      陜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遺存十分豐富。走近綿延在渭河北山的唐十八陵,感嘆其恢弘氣勢的同時,遭受開山取石留下的千瘡百孔,一次次向人們敲響保護文物的警鐘。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期待,在千百年后,子孫后代仍可以看到這些承載著人類文明和歷史進程的文化遺跡。

      眾多層面從“開山取石”中獲利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陜西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全省登記在冊的各類文物點有5389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5處。為保護文物,我省先后出臺了《秦始皇陵保護條例》《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2006年又在全國率先實施新修訂的《陜西省文物保護條例》,使全省文物保護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這些保護措施和法規,并沒有完全制止破壞文物的不法行為。

      在高額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唐陵附近一些非法采石場雨后春筍般建起。蒲城縣的非法采石點就達85處,僅光陵周圍就有35家。蒲城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一鳴表示,“光陵所在的堯山上只有5個合法的采石企業,其它都是非法的?!睕]有合法開采的資質,不少人采取偷采或購買合法采石企業部分開采權的方式,開山采石謀取利潤。同時,非法采石市場成為部分農民致富的“捷徑”,一些管理單位與個人也從中獲得利益。

      2006年,蒲城縣有水泥企業32家,以采石業和石灰、水泥等企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產值占全縣GDP的21%,約有8.5億元,水泥企業在陵區甚至蒲城的產業中都居于主導地位。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譬如城鎮化帶來的基本建設熱潮、經濟發展帶來的開發熱等,使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大遺址概念打破唐陵保護困局

      國家文物局批復“總體規劃”

      唐陵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陵山、陵園、闕臺、神道石刻、下宮建筑和陪葬墓群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物體系。不少專家認為,這種情況下,保護文物的體量就有些過分龐大,開發利用則顯得“限制太多”。一般人對文物的理解通常是一個個具體的物象,很少有意識地把眾多文物個體尤其是仍未可知的埋藏著的文物,從整體或系統的角度加以考慮,考慮整體性保護與開發利用者就更少。唐陵的保護似乎進入一個瓶頸時期。

      克服困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創新保護觀念。

      2005年,國家提出了大遺址的概念,要求把規模巨大、價值等級高的大型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利用。2006年,“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加強包括唐陵在內的100處大遺址保護工作的計劃,要求從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大遺址,從而讓大遺址保護成為舉國關注的國家決策之一。大遺址政策的實施,給文物工作者帶來了文化遺產地是個整體的觀念,以前長期不敢著手的面積較大、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遺產地,終于可以進行調查保護。

      大遺址保護,陜西走在了前列。對于保護唐陵的工作,陜西省文物保護部門調整工作思路,按照國家文物局對唐陵大遺址保護大綱的要求,《蒲城縣唐泰陵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經過省古建研究所、西安旅游設計院、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兩年多的調查研究,九易其稿,于今年3月3日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表示,大遺址有別于其它資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不可再生性,其減少便是永遠的消失,不能進入所謂的循環經濟鏈條;遺址本身具有不可移動性、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等,使它不可能像其他文物一樣異地保護(建立博物館),其開發和利用必須在原地進行。

      未納入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

      區域管理體制期待加強創新

      唐陵作為大遺址,面積廣大環境復雜,保護投資周期相對較長,不可能由文物部門進行完全封閉式管理。作為開放式的大遺址,地面上下除了文物還存在其他的資源,也就是說還有其他的生產或者生活活動。遺址保護管理機構是專業的,其職能設置主要是保護管理好文物,文物保護和考古以外的事情,經常讓他們感到無能為力。

      唐十八陵分布在陜西省的兩市六縣,管理政策往往因縣而異。譬如管理乾陵的乾陵博物館,就不會有招商引資的年度指標,但管理光陵、泰陵的蒲城縣文物局卻有招商任務,年底完成不了考核時就會受到影響。

      蒲城縣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隊隊長賀興龍說,“我們大隊共有十個人,兩部車,要負責全縣的文物保護工作,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如果沒有公安、土地等部門的配合,保護文物很可能是空談?!逼殉堑氖沂Y源大多分布于唐陵山系,開山采石等相關產業是該縣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文物和發展經濟的矛盾尤為突出。記者了解到,蒲城曾發生多家水泥企業聯名狀告文物局長、反對唐陵保護范圍“擴大”的事情。

      在“十一五”規劃中,國家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三個因素,將我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發展戰略、思路和模式,對于有效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已被納入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區域保護對象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卻沒有一處具有區劃概念的歷史史跡保護區(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

      王建新表示,文化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與發展的文化條件的總和,唐十八陵等大遺址應成為各級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為此,大遺址所在地的政府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保護大遺址就是保護國家財富。在基層文保單位之上設立區域性保護的管理機構,加強區域性管理職能、執法力度和綜合協調能力,用建設經濟開發區的力度建設大遺址保護區,上級政府考核時應以文化遺產保護績效代替GDP指揮棒。

    保護大遺址是全民族共同責任

      在科學發展中尋找平衡點

      位于臨潼區驪山西麓的秦東陵,據說埋葬著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秦國四代君王,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這樣一座具有很高考古價值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如今也遭到磚廠的蠶食和破壞。也正是這家磚廠,卻擁有相關部門審批的合法手續。對此,西安市國土資源局臨潼分局礦產資源辦一位負責人表示:這牽扯到很多問題,一個是因為國家原來提倡辦一些小企業,再一個就是招商引資的結果。

      無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是經濟資源,人們對它的保護和開發從未停止。由一個個文物“點”的保護,發展到“面”的保護,是人類文明素質提高的表現,也是人類反思自身發展及與自然關系等的體現。同時,也需要在市場、政府及各方利益的博弈中科學發展。乾陵、昭陵、秦始皇陵等每年都接待著數以萬計的海內外游人,當地百姓與政府從中尋覓商機,催生著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對于大遺址保護,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認為,陜西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陜西的大遺址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興衰,與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緊密相聯。陜西的大遺址是全國、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陜西的大遺址是全民族的共同責任。

      隨著我省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近年來我省在重大建設項目中,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的指導原則,加強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制定了《陜西省配合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管理暫行辦法》等一批辦法和法規,既有效保護了大量珍貴文物,又確保了建設工程如期進行。如何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文物或文物遺址,需要全民族的努力和智慧參與其中,在避免遺憾與悲劇的過程中,尋找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雙贏的平衡點。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