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
陜西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的發展衍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營博物館所面臨的窘境。
1976年,陜西省雍城考古隊在鳳翔縣城南指揮鎮南指揮村發現了迄今我國最大的古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的秦公一號大墓。這次發掘被海內外稱為考古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件。直到1986年秦景公的墓槨被打開,發掘工作才基本告一段落。而大墓不僅出土了迄今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葬具——黃腸題湊,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墓碑、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還發掘出了迄今考古史上數量最多的一次人殉,足足有186具……被譽為“東方倒金字塔”,它獨霸了我國考古史上的 5個之最。隨后,出土的3500件珍貴文物被運往臨潼秦俑館和省歷史博物館異地保存。
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號大墓考古發掘基本結束后,曾有專家建議國家撥款建立與秦始皇兵馬俑類似的遺址性博物館,向國內外開放,由于當時各種原因的限制,出土文物異地保護后,有關部門決定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沙土回填。但在此地設立博物館的念頭不斷被提起。1998年后,經文物部門同意,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遺址所在地的鳳翔縣南指揮村合作,采取國有民助的方式,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就這樣,2000年8月,由鳳翔縣南指揮村村委會集資創辦的中國首座由農民參與創辦的遺址博物館便在鞭炮和鑼鼓聲中開館了。在當時,輿論界認為這是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有益嘗試。實際上,對于擁有遺址或者文物的當地居民來講,一方面出于自豪感和驕傲希望能對遺址文化進行有益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發展經濟的夢想,使得村民們寄望于這些祖先的遺物多少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開館之初,秦國遺址的巨大影響力引來媒體競相報道,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影響。據資料顯示,該博物館在最初運營的4年多時間里,年均游客量在5萬人上下,其中外國游客占到13%。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的趙館長說,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爭霸,逐鹿中原,最終卻由偏安隴西的小小秦國一統中原,秦國故地因此而成為探尋歷史風云之地,因而在開館初期還是有不少游客過來參觀游覽的。
然而建館之初滿懷憧憬的村民,卻在6年運營過程中嘗到了苦頭。趙館長說,博物館每年所有收入加到一起不到 10萬元,而用于非文物保護的基本維持費用就要5萬多元。加之大部分出土文物被運到省博物館,館內收藏物并不多,對游客的吸引力就減弱了。另外,由于先天資金不足,博物館只是進行保護性的恢復展示,展示方式單一而缺乏互動性,而且由于沒錢,博物館也無力開展市場營銷,致使村民投資多年無法收回。2006 年,出于保護文物資源、發展寶雞文化旅游的目的,寶雞市政府決定將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收歸國有,更名為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歸屬寶雞市文物局。這一身份的轉變,可以說是開了民營博物館“轉正”的先例。這一發展特例,更多是出于當地政府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需要,并不是每一家民營博物館可以期待或者愿意接受的。 記者 黃曉峰 實習記者 胡愛群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