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發現唐大明宮南宮城墻三座城門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2-24]
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繼唐大明宮規模最大的門址——丹鳳門遺址被發現之后,考古工作者近日又在其南宮城墻沿線發現三座城門遺址,分別位居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遺址的左右兩側。有關專家稱,文獻中記載唐大明宮共有十一座城門,截止目前,已發現了十座城門的遺址。
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城區的北郊,是唐初規模較大的一座皇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貞觀九年正月改名為大明宮。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皇帝大都在此居住和處理朝政,是二百余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
最新考古結果表明,大明宮南宮城墻遺址埋藏在現地表或堆積下零點三米至一米左右。文獻記載唐大明宮南宮城墻有五門,正中為丹鳳門,次東為望仙門、延政門;次西為建福門、興安門。新發現的三個城門遺址都埋藏在現地表以下,只殘留有城門基址。試掘表明,建福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七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興安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九米,南北寬約二十米左右;而望仙門遺址東西長三十三米至三十五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目前已證實所發現的四座城門規模之宏大,遠勝延續至今天的西安明代城墻的城門規模。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的專家介紹,大明宮南部地區為重要的朝政區域。過去發現的丹鳳門是皇帝的御用門址;此次發現的望仙門和建福門,其規模和形制一致,對稱地分布在丹鳳門兩側,每個城門都有三個約五米寬的門道,是百官入朝進入大明宮的重要門址,望仙門進文官,而建福門進武官。建福門以西的興安門,在唐代是通往大明宮翰林院、唐長安城城北,以及通往后宮的重要城門。據文獻記載,唐代皇帝多在此舉行接受戰俘投降儀式。
據悉,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將于二0一0建成并開放,這些城門遺址的位置、城門形狀等都將有所展示。(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