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慈溪童家岙遺址再露端倪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4-02]
日前,慈溪市橫河鎮水利部門在疏浚西湖南江河道時發現獸骨、陶片等河姆渡文化遺存。此河道位于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的童家岙遺址范圍內,在河床底部出土的遺存有:巨型圓木,直徑約40厘米,形似建筑構件;具有河姆渡文化特征的黑陶及夾沙紅陶釜、罐等器物殘片;牛角及動物肩胛骨、脊椎骨等若干。慈溪市文管辦會同寧波考古所赴現場進行察看。據悉,文物部門將于今年下半年對遺址進行深入調查勘探及小規模試掘,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其范圍及分布情況,深入挖掘遺址歷史文化內涵。
童家岙遺址最早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曾派員進行實地調查,并試掘探方一個,判定為河姆渡文化第三、第四期文化層,距今約6000-6500年,為慈溪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遺址內涵豐富,保存較好,是一處值得重視的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存,對研究浙東一帶的自然面貌、地理變遷及人類文明史,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