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細石器遺址又有新發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5-18
    200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在新巴爾虎左旗文化局的支持下,由旗文物所參與,對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呼和諾爾遺址進行了一次正式的考古調查。遺址分布在呼和諾爾(“呼和”蒙語為青色,“諾爾”為湖)東北岸的砂質臺地上,以前曾對該遺址做過初步的調查,此次調查面積60萬平方米,文化遺物密集分布地點有4處。其中一處含有新石器時代原生地層,在該遺址采集文化遺物1164件,其中以細石器為主的石制品1051件,石雕刻1件,骨錐3件,陶片96件,鐵飾件5件,動物牙8枚。
    同時,考古人員在該旗吉布胡郎圖蘇木境內新發現一處細石器遺址,由于該遺址距銅缽廟僅4公里,因而,將其定名為銅缽廟遺址。采集文化遺物656件,陶片6件。同時,還發現了一處篝火遺跡,灰燼中包含許多動物骨骼。
    一、呼和諾爾遺址文化遺物
    該遺址發現石制品1051件,原料主要為白云巖,其次為燧石和黑曜石。石制品類型中石核53件,分為預制石核和成形的細石核。石片和石屑為366件和84件。石葉286件。石葉標本中有一種石條。它是預制石核后生產石葉之前剝離的第一件制品。它背面形態很像是雞冠狀,這類石葉在山西下川和榆社等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遺址中都有發現。石器262件。其中細小石器251件,其中端刮器179件,是細小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石鏃12件,是細小石器中加工技術最好的一類,選用石葉、細石葉或石片加工而成。根據其形狀可以分為柳葉形、橢圓形和凹底三角形。石刃17件,選用石葉或細石葉采用壓剝技術修理成器。石鉆14件,采用石葉、細石葉或石片加工而成,從形態上可以分為窄長型和帶肩型。小型殘石器或半成品29件。
    較大型石器11件。包括選用礫石、石片、石塊或石核加工成的刮削器和加工工具石錘等。
    石雕1件,選用扁平圓形淡黃色瑪瑙雕刻出一頭較大型動物的前半身。動物以下的部分截去半個圓,有利于平穩放置。
    骨錐3件。發現于新石器時代原生文化層中,皆為殘件。一件保存較好,其上有磨制形成的磨痕,尤其是尖部較為光滑。
    陶片96件,其中2件采自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陶片大部分為器腹碎片,口沿和底部發現的數量較少,可復原器物僅1件。
    新石器時代陶片10件。夾砂灰陶,手制,火候較低。器體多飾以編織紋,陶片上常常出現圓形鉆孔。無可復原的器物,可辨器形以罐類為主。
    鮮卑時期陶片24件。燒制的火候較高,夾砂灰褐陶,器表皆為素面,陶片主要為器腹碎片,無可復原器物,可辨認的器形主要為罐。
    室韋時期陶片29件。燒制的火候較高,主要為夾砂灰褐陶,泥質灰陶1件。陶片主要為腹部碎片,器形主要為罐,其上多拍印方格網紋。
    遼代陶片33件。燒制的火候較高,輪制,主要為泥質陶。顏色絕大部分為灰色。器表紋飾主要為壓印短條紋和篦齒紋。無可復原器物,可辨認的器形主要為罐或盆。
    二、銅缽廟遺址文化遺物
    發現石制品650件。原料主要為白云巖,其次為燧石和黑曜石。石制品中以細石器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石核39件。其中預制石核20件,剝離石葉形成的細石核19件。存在采用砸擊技術生產的細石核。石片278件。石葉154件,分為石條、石葉和細石葉。石器179件。細小石器156件。端刮器118件,選用石片或石葉加工而成,刃部修理主要施于石片遠端。石鏃1件,選用玉髓質石葉加工而成,形狀呈凹底三角形,尖部已經折斷。石刃5件,選用細石葉壓剝成器。石鉆4件,采用石葉、細石葉或石片加工而成,可分為窄長型和寬短型兩類。小型殘石器28件。
    較大型石器23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網墜,以及制作石器用的加工工具石錘和石砧等。
    陶片6件,數量少,而且碎小。其中一件是夾砂淡黃色陶,口沿部位,器表飾以小方格紋,圓唇直口,器形可能為缽或碗。時代是否能早到新石器時代,還不能最后確定。另外5件為器腹碎片,器形可能以罐類為主。其中4件為泥質灰陶,有的器表飾以短條紋,時代可能為遼代。另1件夾砂紅陶,器表為素面,時代可能比遼代要早。
    三、文化特征、性質和意義
    呼和諾爾遺址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石制品中以細石器為主,較大型石器很少。陶器可復原者僅一件,絕大多數為陶片,采自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者很少,主要出自于地表。骨器皆為骨錐,全部出自新石器時代文化層,采用磨制技術制成。根據采集文化遺物,特別是采集的陶片分析,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漢代鮮卑人時期,隋唐室韋人時期,以及遼代契丹族時期的文化。這處遺址延續的時間長,內涵豐富,應是呼倫貝爾草原地區重要的細石器遺址之一。
    銅缽廟遺址文化內涵包括有石制品、陶器和動物遺骨,以及篝火遺跡等。石制品以細石器為主,較大型石器很少。陶器皆為陶片。遺址的時代難以確定,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可能在遼代和遼代以前,能否到新石器時代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呼和諾爾和銅缽廟遺址發現的細石器,皆屬于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已達到頂峰的典型細石器工業。細石器工業中的砸擊技術較為普遍,是這兩處遺址的顯著特點。這種技術的普遍存在可能與2處遺址發現的黑曜石石料較多有關。
    呼和諾爾遺址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從新石器時代到遼代,中間經歷了漢代前后早期游牧民族文化時期,以及隋唐蒙古人的先驅室韋人文化時期。遺址中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為研究呼倫貝爾地區游牧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人類生態環境的演變,以及這一地區與相鄰的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外蒙早期人類及其文化的關系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劉景芝 趙 越 劉昭棣 王希平 巴 圖)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