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發現貝丘遺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3-24]
去年12月29日,山東省日照市博物館人員在考古調查工作中,于日照東海峪遺址東南部的臺地上,觀察到一貝丘堆積層的剖面。該貝丘堆積距地表30—50厘米,為紅燒土所疊壓,剖面長約5.3米,最厚處0.3米。該貝丘堆積是魯東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貝丘遺跡。東海峪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位于山東省日照市經濟開發區北京路街道辦事處東海峪村,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和1975年山東省博物館和原日照縣文化館組成東海峪考古發掘小組,對其進行了3次發掘。該遺址內涵豐富,以發現大汶口文化層、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層和龍山文化層的“三疊層”而著名。此次發現的貝丘遺址中,可以肉眼分辨出的有白堊化的牡蠣殼、海螺殼和種類繁多的貝殼等。在堆積剖面中,還發現一幼兒頭骨、肩胛骨和部分上肢骨。許多學者根據以往的考古發現認為:山東貝丘遺址多分布于膠東半島,魯東南在新石器時代沒有貝丘遺址存在的現象,說明更早的時候當地不存在適應海洋生活的史前人類。但是,此次東海峪遺址貝丘遺跡的發現,說明日照地區當時確實存在海洋漁撈生活的居民。這一發現,對于研究黃河下游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將有重要意義。(張雪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