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討回遷運文物前景莫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10-31]
日前,北京故宮想討回在“文革”期間遷運洛陽的2900件文物的消息發布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在洛陽當地引起反響。經記者對當地有關部門的采訪后發現,這批文物最終能否如期回歸,著實是前景莫測。
佛像已成白馬寺鎮寺之寶
故宮大佛堂遷運洛陽的2900件文物中,價值最高的當屬被安置于白馬寺的23尊佛像。這些佛像目前被安置于白馬寺第三重大雄寶殿中。殿中間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下為“三世佛像”,兩邊站立著的是韋馱、韋力兩位天將。23尊佛像個個栩栩如生,制作精細傳神,線條流暢自然。這些佛像與佛龕雖然年代久遠,色彩斑駁,但制作上的超群絕倫之處依然一目了然。
大殿門口的牌匾上也特別介紹:十八羅漢及以上諸尊者皆為元代造像,是罕見的稀世珍寶。帶團來此的導游也特別將此介紹給游客,并稱這是到白馬寺的必看文物。
有關人士之說
記者原本想請白馬寺的有關人士談談對這批文物是否歸還故宮的看法,他們都讓我去找他們的上級單位,洛陽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任馬金永則對記者表示,這批文物放在白馬寺應是合適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所建的寺院,這批珍貴文物放在這里正好與這一中國第一古剎相匹配。這批文物對寺內的宗教人士有特殊意義,如果拿走,他們感情上無法接受。他表示,據他了解的情況,故宮所提“文物置于白馬寺不利于安全和長久保存”并不屬實,實情是這里保護措施得力,制度健全。措施中包括有:經常請專家對文物會診;七八年前就為佛像制作了玻璃罩;殿內不得燃燒香火;每晚有兩班人輪班巡夜等。
問題太多短期難以理清
馬金永還表示,當時這批文物是調撥而來,不是借,因此也就不存在還的問題。
而據11月13日《洛陽晚報》頭版刊出的《洛陽幣志·白馬寺志》記載:1973年,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洛陽市決定修復“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嚴重的白馬寺,請求從故宮博物院調撥佛教文物充實白馬寺,獲得國務院批準。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決定將慈寧宮大佛堂的全部文物調撥洛陽市。
盡管“調撥”之說難以成為阻止文物回歸故宮的有力論據,但提出這個說法也反映了一些人認定這些文物應該留在洛陽的態度。馬主任同時介紹,兩年前洛陽市政府就曾通過省政府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過答復意見,大意也是希望這批文物繼續留在洛陽。
記者想找到一份故宮大佛堂所有2900件文物遷運洛陽后各自的去向清單,結果查遍市文物局和市政府主管部門建城科和市政協的有關部門,結果都未查到。要么時過境遷無人了解,要么就是有人了解但不愿說。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批文物回歸之路絕非坦途。
來源:中央電視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