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峽發現第二處懸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2-28]
在重慶巫山縣風景秀麗的大寧河小三峽,當地文物部門近日發現了第二處懸棺。三峽蓄水至156米水位后,小三峽水位上升約17米,才使得這處懸棺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處懸棺位于小三峽中的第三峽滴翠峽,離水面約50米,放置在一個凹陷的天然石隙內,棺木不大,呈灰黑色,據猜測可能是兒童尸體棺木。此前,考古者在小三峽中的第二峽巴霧峽的更高處發現了第一處懸棺。
懸棺葬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殯葬形式。據考證,懸棺的主人可能是春秋時期或之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故稱“僰人懸棺”。至于安置懸棺的方法,多數專家猜測是吊裝法,即由山頂通過絞架與繩索把懸棺下放到恰當的位置,納入懸崖縫隙中。但也有人提出了 “提升說”“堆土說”“腳手架說”“搬運說”“地貌變遷說”等多種觀點。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