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非物質遺產保護之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0-04]
事實上,生活在祖國大地的每一個人,時時都享有著祖先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與普通公民不同的是,我們是文化工作者,負有能動地保護與發展文化的責任。而文化傳統是浩瀚的歷史長河,個人只是一滴水,如果不能作為“鮮純而有機的組成分子”匯入其中,很難有積極作用,也有負于我們的祖先。
眾目所矚,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3年文化部等幾大部委啟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后來又規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稱謂)以來,文化保護工作有著令人欣喜、振奮的進展。以我的眼界所及,還沒有任何一項“文化工程”,如此廣泛地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并且連年得到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作出重大決議、發布重要文件(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當年12月國務院又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如今,《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又出臺了。實踐證明了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保護體系”的必要性、有效性,實踐也證明了社會廣泛參與的重要性。面對為世界任何國家、地域所望塵莫及的豐厚的文化遺產,面對具有復雜、多樣、動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形勢的發展呼吁加快立法,形勢的發展也呼吁完善機構和機制建設。
作為“國家中心”,第一批國家名錄公布后,圍繞“保護單位”、“保護人”等工作條例的建立,又是我們要做的一項既復雜而又迫不及待的事。而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諸如:科學分類、價值判斷、傳承中的基因確認與優化、針對不同門類實施保護的科學方法論等等,都有待我們深入鉆研并作出切實的回答。無可逃避的大題目則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文化遺產保護與現時社會先進文化建設的諸多關系”問題。無論我們已經進行過多少年的研究與探索,我們面前依然有許多新課題,需要更深入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新情況;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鉆研,在總結鮮活經驗的基礎上,貢獻新的理論成果。在學術觀點上,無疑應倡導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百家爭鳴”,而在行動上我們卻須形成合力。一句話就是:“任重道遠,與時俱進”!
來源:《光明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