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分之一古籍書亟待修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8-10]
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煙臺道上的天津古籍書店已有50多年歷史,是天津市唯一經營古舊書和新版古籍圖書的專業書店。說到店里的古籍保存現狀,書店總經理楊新昌一臉愁容。
楊新昌告訴記者,庫房現存古籍書大約有數萬冊,其中不乏珍貴的明清善本,但保存條件非常簡陋,一年四季,庫房里不是陰冷潮濕就是陽光曝曬,不少書的紙頁上出現了明顯的黃斑,有的脆裂,有的甚至潮成了一坨。庫房周圍雜草叢生,有時工作人員在整理書籍時會發現蛇和整窩的老鼠。
楊新昌介紹,全國古籍書店大都面臨著這個問題,有的因無力保存,已經關閉。
據初步統計,全國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總計保存古籍3000多萬冊,其中1000萬冊由于歷經歲月侵蝕、火燒、水浸、蟲蛀而損壞嚴重,也就是說,3本古籍中就有1本亟待修復。
由于年代久遠,加上保管不善等因素,許多古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要“修舊如舊”,需要很多的修復技巧。但由于待遇低、枯燥乏味、容易感染皮膚病,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
記者了解到,國家圖書館如今的修復工作人員基本是20世紀90年代初敦煌遺書修復項目開始時招進的那批人,全國總計不足100人,40歲以下的不到六分之一。
楊新昌說,人們對古籍修復的認識,仍停留于“修補匠”的層面,而古籍修復需要的是懂歷史、化學、生物和古籍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做儲備,就很難成為這個行業的“高手”。
北京中國書店總經理于華剛表示,古籍保護和修復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據了解,古籍保存對濕度、溫度和通風情況的要求很高,因此,對庫房條件要求很高,而租賃庫房和日常維護需要資金支持。
2003年,文化部下發了《中國古籍特藏保護計劃》,明確提出國家在20年內撥款4億元,分期開展全國古籍修復工作計劃,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分層次培養古籍修復人才,并決定在北京、上海、江蘇三省市開展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遺憾的是,試點工作進展情況不甚理想。
“試點工作尚且如此,要想在全國大范圍內培養古籍修復人才,其難度可想而知……”楊新昌說。
新華社天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