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司馬遺址發現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7-05]
西司馬遺址位于河南省滎陽高村鄉西司馬村西北部,去年6月下旬,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發現村民在取土過程中,有陶器及亂骨出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聞訊后立即派人前往調查,在該取土區斷面發現有墓葬遺跡及陶器殘片,從出土陶器特征分析,應為晚商至西周早期陶器。經初步鉆探,發現土坑豎穴墓80余座,分布較密集,應為一處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發掘工作從7月1日—9月15日,已清理墓葬60余座,出土器物150余件。
根據已經發掘的情況看,均為土坑豎穴墓,全部開口在表土層下,絕大部分墓葬的上部,已遭到破壞,現存的口部已不是當時下葬時的墓口。墓葬的平面形狀均為長方形,口小底大,填土經過夯打,墓葬長2—3.4、寬0.8—1.7、深0.4—1.2米。出土陶器、銅器、蚌器等150余件,每座墓葬隨葬品多少不一,少則1—2件,最多則達17件,器形有銅爵(帶銘)、銅觶、陶鬲、陶簋、陶豆、陶罐及蚌器、海貝等。
根據已經發掘的情況分析,該處墓地排列分布比較有規律。一類為南北向,仰身直肢,頭向南,部分墓葬有腰坑,內葬狗骨一具。器物放置于頭端,器物組合為鬲、簋、豆、罐。另一類為東西向,仰身直肢,頭向西,部分墓葬有腰坑,內葬狗骨一具。頭端上方有一壁龕,內置陶器,器物組合為簋、豆、罐。墓葬無打破關系,南北向墓葬主要分布在發掘區中南部,分布較密集,東西向墓葬主要分布在發掘區東北和西北部,分布較分散。有晚商至西周墓葬打破二里頭文化灰坑和晚期墓葬打破晚商至西周墓葬現象。
該處墓地時代跨度大,延續時間長。從出土器物特征分析,簋:侈口、厚唇、深腹、圈底、高圈足,腹飾三角劃紋和豎繩紋。鬲:侈口、寬沿、束頸、腹稍外鼓。矮襠,腹飾繩紋。豆:直口、厚唇、淺腹、圜底、喇叭狀圈足,盤腹及底座分飾弦紋數周。簋、鬲、豆等器物特征同“安陽殷墟”四期同類器物特征相近。晚商器物特征明顯。個別墓葬最早可以到中商(M27),以晚商和西周早期墓葬為主。
另外,在墓地南側即為寨墻,寨墻東西長410、南北寬210米,面積約9萬平方米,地面以上墻體為晚期夯筑,通過對寨墻墻基地下部分鉆探,發現有紅粘土夯土層,厚約0.3—0.9、寬約9—13米,分析應有基槽,尚未解剖。
據文獻與史料記載,滎陽北部一帶是西周早期封國——東虢國封地,而此次晚商至西周墓葬發掘地點位于文獻記載的東虢國地點的西部,相距約6公里。近幾年,經過調查,在鄭州西北和滎陽北部,商晚至西周早期遺址眾多,但多年來科學發掘的遺跡不多(1999年在鄭州西開發區發現西周貴族墓葬;20世紀60年代在鄭州西郊董寨發現西周早期灰坑、陶窯)。史料記載,滎陽北部一帶是西周早期封國——東虢國封地;鄭州西北部為西周早期封國——管國封地;鄭州東北部為西周早期封國——祭伯城封地。因此,這次發現對了解鄭州地區西周時期社會經濟及歷史文化狀況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于宏偉 喬艷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