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新發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4-20]
增城出土罕見銅卮銅鏡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增城市博物館近日在增城荔新路發掘出大量先秦及漢代陶器、石器,其中,銅卮、仿漢銅鏡為廣州近10年來考古發掘所罕見。
考古人員自去年年底,對荔新路老虎嶺、廟嶺、石墳山地區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共發掘出漢墓4座,明墓2座,先秦遺址1處。在老虎嶺的西漢土坑墓中,發現33件陶器、銅器及瑪瑙飾,其中陶屋制作精美,銅卮更為廣州地區近年考古發掘所鮮見??脊潘嘘P人員介紹,廣州地區發現的戰國和秦漢墓中,常見陶卮出土,但銅卮卻是近10年來所少見。銅卮是古人喝酒的酒器,此次出土的銅卮反映了西漢的生產力水平,對研究西漢歷史很有價值。陶器器型還有四系罐、直身罐、甕、壺等,質地較硬,造型樸拙??脊湃藛T從隨葬器物器型與組合判斷該墓屬西漢中期,而該墓之墓型與器物組合更是為廣州地區歷年發掘的漢墓中所罕見。
在石墳山的明代灰沙墓中,考古人員在隨葬器物中發現一面直徑16厘米的銅鏡,為典型的明代仿漢規矩鏡,保存完好、質地堅硬、文飾精美,在近年廣州地區考古中也很少見。
中大北校區挖出“四不像”尊
名列廣州重點文物保護區之一的中山大學北校區4月18日上午挖出一個1400-1600年前的南朝時代墓穴和多個陪葬品,據稱其中包括國內考古界從未出現過的“四不像”尊。據悉,幾個月來該校區已挖出西漢、南朝、晉代的22個墓穴。
18日中午12時許,中山大學北校區在建的醫學科技綜合樓工地上,廣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正小心翼翼扒開松土,使墓穴原型完好還原。墓穴長約3米、寬約2米,西南朝向,表面由紅磚鋪設,兩側各有一塊陪葬區??脊湃藛T稱,根據墓穴建筑材料,此處應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墓穴,距今有1400-1600年的歷史。從墓穴規模來看,應該屬于一戶有錢人家或官宦之家。
據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員介紹,陪葬區已挖出的陶瓷制成的“四不像”尊很是珍貴,在中國考古界尚未出現過。記者看到,沾著少量泥土的“四不像”尊呈翠綠色,高約10厘米,尊主體為人身獸面像:面部為獅面,但頭兩側長著翅膀;軀干為人體,雙手靠后,雙腿跪地??脊湃藛T說,因目前還無法考證該尊的名稱、來歷,他們暫時稱之為“四不像”尊。
據了解,中山大學北校區(原為中山醫科大學)在1999年7月被確定為廣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工地去年12月開工。墓穴前天晚上由考古人員發現,整個墓穴將不會考慮復原。
考古人員說,幾個月來他們在中山大學北校區已挖出西漢、南朝、晉代的22個墓穴。挖出的文物有雞首屋、陶屋、碗具、花瓶等。
來自:南方都市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