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現項羽故里——下相城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4-11]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但下相城的具體方位在哪兒,因缺少實物印證而始終撲朔成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宿遷市文管辦、宿遷市宿城區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江蘇省宿遷市發現了下相城遺址??脊湃藛T從去年8月起在宿遷開發區及其周邊約60萬平方米的范圍內進行了普探、密探以及試掘,探出兩處基建工程范圍內存在文化堆積,堆積以北高南低、北厚南薄的趨勢分布,厚0.3-2米,埋藏深度平均在7米以下,7米以上多為黃河泛濫形成的淤積層。兩處工程范圍內均探出一部分城墻和壕溝遺跡,城墻為土筑,城墻頂部寬約10米,城墻走向基本為正方向。壕溝在城墻外約20米處,寬50米、最深處距地表11.3米。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片及板瓦、筒瓦殘片,經鑒定,這些陶片及瓦片年代均在秦漢時期。
通過考古勘探及發掘,考古人員最終確定城址為長方形,南、北城墻長505米,東、西城墻長433米,城址面積218665平方米。城墻保存不是太好,西北角部分已基本被洪水沖垮。
主持考古的南京博物院專家林留根表示,與文獻相印證,此處城址應是下相城遺址。此次鉆探不僅確定了下相城的具體位置,更對下相城的大小、城墻結構等有了明確的認識。
據了解,宿遷春秋時為鐘吾國,后宿國遷都于此,秦置下相等縣。下相縣也是楚霸王項羽的出生之地,歷兩漢、三國至北齊而廢,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綜合各種史料,下相縣治所應在今宿遷市宿城鎮古城村內(現宿遷市開發區)。然而由于歷史上黃河頻繁的奪泗入淮,特別是明清時期黃河泛濫次數較多,造成廣大面積的黃泛淤積層,地面調查已不見任何與下相城有關的遺物與遺跡,下相城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信息來源: 新華網江蘇 王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