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成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4-10]
在寧夏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年代最久遠的西周長城到數量最多的明長城,各個朝代留下的長城遺跡斷續相接。這是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周興華耗費20年找尋得出的結論。
他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許多研究長城的專家學者誤以為寧夏黃河兩岸的長城都是明代長城,但實事上,寧夏境內現存從西周到明代修筑的不同朝代的長城遺跡,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
周興華舉例說,在甘肅和寧夏中衛之間,長達60公里的黑山峽長城就是秦皇長城。而位于絲綢北路交通樞紐──固原附近的一段長城,則屬于西周宣王始筑的朔方長城,距今已2800多年。
此外,周興華和文物考古工作者還在中衛市北面通湖山的西萬圖峰頂上發現了漢代巖面石刻文獻、烽火臺,通過查閱史料證明了衛寧北山、賀蘭山現存古長城始筑于漢武帝時代。
與人們熟悉的北京八達嶺長城不同,寧夏長城多為黃土夯筑、碎石柴草混筑,甚至還有許多長城建筑在懸崖峭壁上,有的干脆把山劈成懸崖作長城墻體。
周興華告訴記者,長城是中國的象征,寧夏因為發現了最早的西周長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長城的故鄉,因為發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建筑技術的長城,也可以稱得上是“長城的博物館”。
(信息來源:新華社銀川)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