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菏澤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設中,去年3—6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陰縣博物館對平陰縣孝直鎮張溝村村東周代墓地與遺址、村西北漢代墓地進行了聯合發掘。
周代墓地位于村東100米,發掘區西側50米為臺地式遺址,南側為村邊小河。高速公路從遺址和墓地的西半部穿過,其占壓部分共發掘周代墓葬101座,并發現少量殘存的周代灰坑底部及水井等遺跡現象。
墓葬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的墓葬側壁或頭端有壁龕,部分墓葬底部有腰坑。墓葬大者長3.5、寬2.5米,小者寬僅1米,有的深達4米。葬具為木棺,有的墓葬有木槨。多為仰身直肢葬,個別為屈肢葬;雙手多交叉于腹部。隨葬有銅器、骨器、玉器、陶器。其中銅器有銅舟、銅劍、戈、鏃等,骨器有骨簪及裝飾件,玉器有玉玦,陶器有簋、鬲、盂、豆、罐、圈足罐、蓋豆等。器物多置于棺槨間或棺內,部分陶器置于壁龕或腰坑內。腰坑內殉葬狗或羊。從隨葬品看,墓地的時代為西周晚期到戰國中期。
墓地的發掘,為周代山東地區的埋葬習俗及古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對于研究齊魯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A:墓葬埋葬密集,在60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墓葬100余座。B:延續時間長,從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期。C:墓葬分片(區)埋葬,每個墓區皆有2、3座大而深的墓葬,四周分布小型墓葬,應為家族墓地。D:從發掘情況看,南北向墓多大而深,隨葬品較多;東西向墓小而淺,隨葬品較少。墓葬存在相互打破關系,多為南北向墓打破東西向墓。E:隨葬品豐富,有銅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有些陶器表面繪有紅色紋飾。
為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在西側保存較好的臺地上,試掘2×10米的探溝2條,發現灰坑、窖穴、祭祀坑等遺跡。從發掘情況看,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周代及漢、唐文化遺存。
漢代墓地位于村西北100米,小山東南山前臺地上,與周代墓地東西相距400余米,為高速公路取土場占用。共發掘墓葬53座,其中戰國時期墓葬4座,漢代墓葬48座,清代墓葬1座。
戰國時期墓葬發現較少,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的墓外有壁龕,底部有的有腰坑。葬具為木棺、槨,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北。腰坑內隨葬狗等小動物。墓內出有銅器、陶器和骨器。其中銅器有銅劍、戈等,陶器有陶罐、鼎等,多為彩繪陶器,骨器發現有骨管。由出土器物看多為戰國晚期墓葬。
漢代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和斜坡墓道洞室墓。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的有石槨或磚槨,磚槨墓有的用青磚鋪底,個別用石板鋪底,頂部用石板蓋頂,個別的沒有蓋頂。墓向多朝東或北,內有木棺,皆為單人葬。多數沒有隨葬品,個別的僅隨葬陶罐一件,置于槨外腳端。石槨墓較多,部分有壁龕,壁龕多用石板封堵,皆為單槨室石槨墓,內有木棺。多東西向埋葬,骨架腐朽厲害。墓中隨葬有鼎、罐、壺,有龕的器物放置在龕中。洞室墓皆為斜坡墓道洞室墓,洞室呈長方形或橢圓形,洞室門口未見封堵。墓向南,頭向北,皆為單人葬,有木棺。洞室內多隨葬陶罐一件。
另發現清代墓葬一座,單人葬,有棺。墓中出有黑瓷罐、銅錢,內出一朱書墓志磚。
村東遺址和周代墓地與村西漢代墓地同處于山溝北側臺地上。漢代墓地的西南為深溝,未見該時期的文化遺址,而村東墓地有較厚的漢代文化遺存,大面積發掘未見同時期的墓葬。村西漢代墓地與村東遺址應該存在聯系,遺址居住地先民在周代時埋葬于村落的附近,到了戰國晚期,少部分人開始到山前臺地埋葬,漢代村民選擇遠離村莊的山前臺地集中埋葬。
(李振光 喬正罡 馬文平 張 輝 黨 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