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誰爭雄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12-01]
當今世界,除了有價證券、房地產外,藝術品是第三大投資市場。藝術品歷來被視為“軟黃金”,其收藏與投資不僅保險系數高、風險小、增值快,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養,顯示收藏人的身份和品位,保護和弘揚人類文化遺產。
在中國,藝術市場被冷落了幾十年后,近年來又驟然升溫,甚至有人把它與證券、股票、期貨和房地產市場并稱為市場熱中的“五朵金花”。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而世界的藝術市場已經是規??涨傲?。
1982年以來中國展出的《哈默藏畫展》,許多中國人還記憶猶新。令中國人百思不解的是:它竟然只是出自美國一個私人的收藏!然而,其收藏之豐、質量之精,完全為亞于西方的著名的美術館。實際上,哈默不僅購藏了大批世界名畫,而且擁有高檔次的畫廊,并借此有計劃地資助和推出當代各國有實力的畫家。比如,中國畫家陳逸飛、姚有信等人,都是因得到哈默的扶持而相繼走紅美國的。
哈默是一家著名的美國石油公司的總裁,他對藝術投資的熱情聞名世界。哈默并不把藝術投資看作企業的慈善行為和附庸風雅的舉止,而是將其看作總體事業的必要部分。他以藝術投資為媒介,使經濟與政治、文化及外交等融為一體,從而使其企業形成蓬勃發展的局面。
1987年9月10日,哈默乘專機飛越太平洋,到北京會晤中國高層領導人,洽談美中外交方面的有關事項,但僅逗留兩天便匆匆趕回紐約。什么事情使他如此來去匆匆呢?原來,他14日要與夫人一同主持姚有信畫展的開幕式。日理萬機的哈默對于蛤默畫廊的一般事務是不輕易過問的,但對于姚有信的畫展,從籌劃到展品的遴選、畫冊的印制,都一一參與,甚至美中外交這樣重大的政治活動也無法改變他的既定日程安排,由此可見他對藝術投資的熱衷程度。當然,姚有信的作品也不斷地給哈默的事業創造著難以估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1985年哈默請姚有信為當時的洛杉磯市長萊德雷畫像,作為公司給市長的重禮;同年,姚有信以“愛能治病”為題,描繪了當時美國總統里根夫人南希訪問病殘兒童的情景,這幅作品架起了公司通往白宮的橋梁;1987年,姚有信創作的當時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夫人賴莎的肖像,又成為公司與克里姆林宮聯系的紐帶。這此藝術禮物給哈默企業帶來巨大影響和效益豈可僅僅用金錢來衡量?
自70年代日本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以后,一些大公司紛紛以大量資金投資文化建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從海外搶購世界名畫。至今,日本每年用于購買世界名畫的款項超過1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進口國。1987年曾以當時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價格棗4300萬美元(當時合58億日元)購置凡·高晚年作品《向日葵》而威震世界藝術市場的安田海上火災保險公司,早在1976年6月就開設了安田火災東鄉青兒美術館。將“火災”和“美術館”硬聯系在一起。這個名稱雖有些犯忌,但它收藏的著名藝術家作品已達700多件。該美術館位于東京新宿安田大廈第42層上,除了日本知名畫家東鄉青兒、藤田嗣治、岸田劉生、山口華揚的作品外,凡·高、高更、塞尚、雷諾阿等西方藝術家的作品更是鎮館之寶。該館可免費參觀,其服務設施甚至超過了國立美術館。它還設置名目繁多的藝術大獎,不時舉行美術家作品展覽。
日本金融界巨頭棗愛知公司飛鳥海外部總裁森下道安,也是一位著名的熱心藝術投資的現代型企業家。他于1989年躋身于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迄今已購藏了超過500億日元的現代主義諸流派作品,計劃3年后投資擴大到2000日元。這筆投資每年帶給他100億~150億日元的盈利。
安田公司所創造的藝術品拍賣最高紀錄也在3年后被連續刷新,落至第5名。
日本紙業大王齋藤一英的總公司,加上海外的子公司,每年總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齋藤酷愛收藏世界名畫,1990年派人專程到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競拍,以 8250萬美元買下了凡·高的《加歇醫生肖像》,創造了單幅畫售價的最高紀錄,至今無人打破。兩天以后,他又以7810萬美元買下了法國畫家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位居單幅畫售價亞軍。兩幅畫花費1.656億美元,而他還輕松地說:“價錢太便宜了,如果還有這一類的畫。我還要更多地購買!”這些豪言壯語使世界上所有富翁大亨聽了自愧弗如。
一位經營開發項目的日本財閥鶴卷友則于1989年以5160萬美元購入了畢加索的《皮耶瑞得特的婚禮》。變是售價排行第5位的單幅畫。鶴卷友在日本南部的九州擁有一個賽馬場和一個大游樂園。
售價排第四位的是凡·高的另一幅作品《鳶尾花》。它于1987年被澳大利亞的巨商阿蘭·邦德以5390萬美元買去。
據美國《紐約時報》藝評周刊報道,世界著名的油畫大師凡·高、雷阿若、畢加索三人的代表性力作,近年屢受日本、美國和歐洲人的追捧,其作品從80年代開始在藝術品拍賣中屢創天價,達到令人咋舌的地步。美國著名的藝評人索羅斯分析說,爭購世界名畫熱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名畫具有不斷升值的潛力;二是一旦購入名畫,就會引發世界各地新聞媒介的誣蔑廣泛報道,從而大大提高企業買主的知名度,無形中給企業作了不花一分錢的廣告。
中國臺灣省、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的財團,也開始把眼光投注于藝術品。1989年10月20日,蘇富比拍賣會在美國紐約隆重舉行。正當全世界屏息以待莫奈的《翠堤春曉》將會槌落誰家時,臺灣的信托公司總經理駱錦明從亞洲寶島一個電話直通太平洋彼岸的拍賣會現場,越洋競標660萬美元,捧回印象派大師的這幅傳世杰作,也從此敲開了臺灣企業參與國際藝術投資的大門。此外,該公司還購買了英國現代主義雕刻家摩爾的《臥女像》,置于信托大樓景園大廳。
目前,投資藝術市場是我國企業提高企業的文化含量,在世界上塑造新形象的成功舉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臺灣省、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企業家,除了古董之外,又把著眼點瞄準了中國內地的中青年畫家,購藏他們的作品,籌辦他們的作品展覽,出版他們的畫集……這些對于中國內地的企業家來說,是一個有力的挑戰。
香港企業家們近年來也重視提高企業的文化含量。他們的藝術投資雖無法與歐美、日本的企業家相比,但對內地藝術品流入香港起了促進作用。
目前,世界藝術市場的交易規模為7.5萬億日元,其中日本 占有1萬億日元的份額雖然這個數字小得不能與日本的股票市場相比,但伴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許多投資者將重新選定目標,藝術市場在今后10年內將大幅度發展。
到20世紀,藝術市場必然大放異彩,成為投資熱潮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藝術品具有不能再生的文化價值,它不同于股票,永遠不會變得一文不值。
藝術市場在西方形成于14?/FONT>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中國則早于西方,是魏晉時的事,而在兩宋大盛。
文藝復興喚起人們對古典藝術的興趣,對希臘和羅馬藝術的追求成為一種時尚。同時,新大陸的發現、環球航海的成功,更激發了西方人對異國藝術的向往。于是,以“挖寶”為目的的西方考古發掘和以“探險”為目的的東方藝術品掠奪驟然興盛。在歐洲,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國的倫敦最先出現世界藝術市場雛型。希臘雕塑、中國陶瓷等都是式歐洲商人的搶手貨。
1517年,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以492兩黃金(相當于現在27萬美元)買下了意大利偉大畫家達·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麗莎》,成為當時藝術市場空前的壯舉。以后,此畫藏于盧佛爾博物館,成為非賣品。1962年,即將運往美國展出時,為了給它保險,請了一些專家估計。結果,它已增值到一億美元,為400多年前的近400倍。
近代意義的藝術市場則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而逐漸形成的。1640年,英國率先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理所當然地成為近代藝術市場的策源地。
1744年3月11日,英國書商山姆·貝克在倫敦主持了一場拍賣會,拍賣一貴族私人圖書館的藏書,揭開了蘇富比這個當今世界觀最大的藝術拍賣公司的序幕。從此,落槌成交的拍賣形式成為藝術市場的最公平、最可信的方式。
1766年12月5日,又一個英國人詹姆斯·佳士得在倫敦舉行了另一次拍賣。佳士得也因此創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拍賣公司,今天已成為與蘇富比并駕齊驅的世界藝術品拍賣雙巨頭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迎來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環境,世界藝術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不僅西方,而且東方國家都逐漸完善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市場。世界藝術市場的中心由英國移向美國,由倫敦移往紐約。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日本成為新崛起的藝術市場買方大國。在70?/FONT>80年代,世界藝術市場達到前所未有的大盛。日本藝術市場畫價大漲,買畫一時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異乎尋常的激情幾乎使人喪失理智。社會對藝術品持續存在的需求,促使大量藝術品不斷涌入市場,畫價也日益增高。
然而,伊拉克戰爭、美國經濟蕭條、日本經濟的低落等問題,造成1990年以來世界藝術市場的不景氣。1991年以后,美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蕭條逐漸影響到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藝術市場從狂熱中冷靜下來,買家開始按兵不動,觀察行情,或是干脆從購畫的旋渦中抽身而走。再者,購畫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投資;對畫商而言,也是一種巨大的冒險。拍賣行的經驗告訴人們:購買名家的作品從投資的角度看,并不如購買未成名畫家的作品有經濟效益。因為名家的作品起價已經很高了,要想使它再增值就很難。相反,未成名畫家的作品起價低,可增值的幅度就大,然而購買這些作品卻要冒一定的風險。經濟蕭條使得人們不再自信,缺乏安全感,減少了人們冒險的欲望。
這時候藝術市場的不景氣,對一些中小畫家和中小畫廊的打擊最為沉重,而著名的大畫家、大礓廊受到的影響較輕。1991—1992年,紐約很多小畫廊倒閉,許多藝術家不得不另謀職業。
1993年以來,國際藝術品交易又恢復了大幅度增長。世界最大的兩家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僅1993年的營業額就比1992年分別上升了15%和17。有關90年代是藝術拍賣行大輸血本的觀點,現在已被看好的市場前景一掃而光。蘇富比的全球拍賣總監布魯克斯認為,藝術拍賣行的前景十分樂觀,那種所謂90年代拍賣行要虧本的論調是大錯特錯了。
畫商們預測,目前已進入收藏當代藝術品的購買期,現在很像80年代,你可以用很少的錢買到一些佳作。(轉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