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搶救一批古瓷器標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2-16]
對解決官鈞窯的斷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一向有“瓷國”的美譽,歷史上的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則歷來被看成是中國瓷器發展鼎盛時期的代表。但在這五大名窯中,鈞窯產生的具體年代卻一直在學術界爭論不休。據悉,近日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搶救了一批從河南禹縣流失的古代鈞窯標本,對解決鈞窯的斷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所謂官窯,就是官辦的窯場,專門為皇宮、王室和官方生產瓷器;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場,生產民間用瓷。而引起爭議的是官鈞窯。據了解,“柴、鈞、汝、官、哥、定”在明代的文獻當中已并列出現,而“宋代五大名窯”的稱謂在民國時期成了定論,但鑒于文獻記載、器型特征、釉色等原因,官鈞窯是否屬于北宋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在1974年,鈞窯的遺址在河南禹縣被發掘,從而確認該窯在北宋已存在。然而在2003年于同一地點發現的標本中,河南考古所經過勘測卻發現該窯產生于元代,而上海博物館也檢測到傳世鈞窯和出土標本的時代屬于14世紀到17世紀之間,即元代中期到明代中期。于是,官鈞窯的產生年代一直懸而未決。
據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的專家介紹,他們在民間發現了一批古瓷標本,認為意義重大,于是追根溯源進行跟蹤收集,最后發現這批古瓷正是2003年禹縣發掘前流失在民間的瓷器標本。經過努力,終于收集到殘片數千件,目前可復原的有兩百多件,復原工作將在未來兩個月之內完成。據介紹,這次收集到的標本比1974年和2003年發掘出來的更為豐富,在器型上,除了有傳統的形狀以外,還有與景德鎮永樂官窯標本、梁莊王墓的金壺和銀壺完全一致的方流雞心壺,還出現了元代以前沒有的高足碗;在釉色上,出現了金代前沒見過的孔雀藍、元代以后才有的茄皮紫,以及具有明代特征的白底黑花圖案。此外,還收集到了以往的官鈞窯挖掘中所沒有出現過的絞胎。
專家認為,這批標本的搶救和征集,對于解決官鈞窯的真實年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它將可能成為破解官鈞窯年代之謎的鑰匙,并可能重新修訂中國的陶瓷史和藝術史,使人們對明代文獻產生疑古思考。目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的專家們正在進行緊張的考證、復原工作,其成果將會在下半年發布。
(來源:深圳特區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