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內蒙古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中,中山大學考古隊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去年7月29日進入工程區內的硯臺山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發現了大量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和遼金時期的遺跡遺物。
硯臺山遺址位于赤峰市松山區福山莊村陰河南岸的一處半島狀臺地上。該臺地向北突入河谷,在當地被稱作“硯臺山”,它扼守著沿陰河的古代交通道路,在地理位置上顯得較為重要。陰河為老哈河的二級支流,其流域是我國北方早期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也是遼王朝的創建者契丹人活動的腹地。
此次硯臺山遺址的發掘,選擇了臺地北端(A區)以及中段東部(B1區)2個區域。在B1區,根據發掘結果(層位關系及遺跡遺物)可推斷,此處有一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城堡式聚落。該聚落發掘出來的部分包括4道石墻,3條壕溝,1條石砌排水渠,1片護坡碎石石面,2座房址,1座墓葬,數座袋形灰坑(另有一些不規則形狀的灰坑),以及其他暫未斷定性質和用途的建筑設施。
石墻中最長的一道長約50、殘高約1米,中間有一些形同馬面的半圓形凸出。最大的一條壕溝(G1)就在這道石墻的外側,寬約8、深約0.5米。排水渠主要由花崗巖石板砌成,其末端穿過該道石墻,與壕溝相連,是城堡聚落的主要排水設施。石墻和壕溝的出現及其特點反映了城堡聚落濃厚的軍事防御色彩,以及4000年前這一地區社會的劇烈沖突程度。2座房址均僅保留了近地面的部分,但可推測其形制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其中一座在中間位置還有2個這一時期典型的貼陶片中心柱洞。墓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其上鋪蓋花崗巖石板,然后用玄武巖等石塊堆積出一座封堆。墓穴內有一具人骨架,保存完整,為側身直肢葬式,填土中出土了幾件穿孔的骨珠,此外未見任何隨葬品。聚落內的出土物,以亞腰型石鋤,有肩石鏟,石斧,石餅等為主,數量較多,但其中有一些屬于半成品或廢品。此外,還有大量陶片和數件裝飾品。
該隊還發現了一處遼金時期的聚落。聚落的主體在A區及其附近,發掘出來的部分包括數道石結構墻垣基址,8座房址(其中有4座在B1區),一些灰坑等。在A發掘區西南部10余米的地方,尚有一座未發掘的十分規整的長方形石城基址,其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2個發掘區的房址(每區4座)均呈弧線形排列,這些房址應當都是以石城址為中心的遼金時期聚落的組成部分。
房址的保存狀況都較完好,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面積在30平方米左右。各房址內最引人注意的是石板炕基,其面積多占房址的2/3左右??换譃椤埃獭毙危ㄍǔ7Q作“曲尺形”)和“U”形2種,由3排小型花崗巖石板鋪砌而成。除僅有的一座“U”形炕基(B1F4內)為兩端有灶外,其他的均為一端有灶。每座炕基在與灶相對的拐角處都有一個煙囪,在每排石板下面各有一條煙道將灶與煙囪相連。各房址內還出土了許多鐵器,陶瓷器,裝飾品以及近200枚包括“開元通寶”、“寬永通寶”在內的各式銅錢。銅錢既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也有中原王朝政權鑄造的,反映了遼金時期民族經濟交流的密切狀況。
此次對硯臺山遺址的發掘有著較大的學術意義。發掘出的數量眾多的遺跡遺物,為學術界對西遼河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及遼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劉文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