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部門無錢又無權 縣級文物損毀嚴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11-23]
河北省臨漳縣文管所所長王福生介紹,該縣一個漢代鐵鍋由于無力保護而被自然風化掉了,他感到很可惜。他說,目前縣級文物保護多數處在“有人無錢難保護”狀態,很多稀缺文物慘遭損壞。
河北冀州、故城、深州等地文物部門專家向記者反映,縣級文物保護景況大多和臨漳縣差不多,由于沒有足夠的庫房存放,許多文物只好露天堆放在一起,自然侵蝕嚴重,有些已不復存在。
最近,記者在河北一些縣市看到,這些縣市的文物庫房多是普通民房,沒有必要的防火、防盜設施。因為缺乏必要的保護設施,發掘和征集到的很多鐵器、銅器和陶瓷等文物損壞嚴重。記者到幾個縣堆放文物的庫房看到,由于沒有恒溫設備,屋內溫差太大,文物浸滿水珠。
故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姜玉林介紹,該縣有200多件文物,三級以上有15件,都存放在兩間普通民房內。存放文物的是用了15年的兩個鐵皮柜,文物多、地方小,只好堆放在一起。記者看到,兩個鐵皮柜里堆滿了陶器和瓷器,一座一米見方的北齊石佛像只好放在地上。姜玉林介紹,文管所一年多沒有辦公經費了,連征集文物就得自己墊錢,更別說保護文物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縣級文物保護要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遺憾的是各地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磁縣文管所各種文物達13000件,由于缺乏必要的分開存放設施,很多文物也只好堆放在一起。武強縣部分木刻年畫古版也沒有地方分開存放。冀州市文管所所長李明巖說,該市200多件文物堆放在兩個鐵皮柜里。
深州市文管所所長康玉震介紹,該市有各種文物386件,由于文管所也沒有辦公地方,只好在清代糧倉里辦公,這些文物也只好堆放在糧倉的一間庫房里。記者在庫房里看到,上百件的漢代和宋代陶器和瓷器放在地上,有些已經破碎不全。
縣級文物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也是造成縣級文物古跡被損壞的一個重要原因。深州市、冀州市等文管所的同志還介紹,縣市對文物保護是口號多、措施少。由于縣級文物部門沒有文物執法權,經常見到建筑施工等破壞文物古跡現象也難以協調制止,古墓、古碑等被施工單位挖壞的情況屢見不鮮。
在我國,縣級文管部門是和廣大群眾接觸最多的文物部門,是征集和發現國家重要文物的基層單位,其作用不可低估。這些縣市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還介紹,平常發現了文物,不管多困難,只要能征集到,都想方設法征為國有。但由于缺乏必要文物征集的經費,一些重點文物就無力征集了,甚至流入古玩市場。
這些基層文物管理部門專家認為,縣級文物破壞和流失比較嚴重,必須通過強化管理和征集措施來保護,國家應該根據區域布局在一個縣或者幾個縣建立一座縣級文物博物館,對一些重點文物進行保護。每年安排必要的保護經費,并制定有法律保障的縣級文物經費保障措施,確保把文物保護落到實處。(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