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日前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
安溪藤鐵藝術歷經“竹編、藤編、藤鐵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經典的蛻變。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的藤鐵藝術,不僅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更承載著民間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工以致用、藝以載道”的美學理念。
此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從竹編起源到藤編發展,再到藤鐵藝術蛻變的歷程。
“經緯交織”單元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探尋安溪藤鐵藝術的源頭。從藤條的精心采選與晾曬,到鐵器的熔鑄與鍛打;從傳統竹篾機的吱呀作響,到現代數控設備的精準切割,不僅呈現了技藝的脈絡,更彰顯了文化基因的傳承。這種傳承,藏在老手藝人的掌紋里,融在新生代的創意中,更刻在每一件作品的經緯之間。
“匠造獨運”單元精選了眾多藤鐵藝術作品,涵蓋經典復刻與創新設計兩大方向。既有承襲古法技藝的手工瑰寶,如蘊含閩南民間“花開富貴”祈愿的藤鐵擺件、暗合“天圓地方”傳統哲學的藤編家具;也有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與科技語言的先鋒之作。手藝人守著“竹篾要過七道水”的古訓,同時創出“鐵線彎出莫比烏斯環”的新技,用最傳統的榫卯連接藤條,也在作品里嵌入二維碼講述背后的故事,架起了千年傳統與當代審美的對話橋梁。
“跨界融合”單元則聚焦安溪藤鐵藝術的產業活力與文化價值。作為“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安溪現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基地。2024年,產業年產值達305億元,產品遠銷全球60余國,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貿易記憶。
據介紹,近年來,安溪縣通過“藤鐵工藝+”模式,推動藤鐵工藝與智能家居、數字藝術、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諸多創新產品。同時在非遺傳承方面,安溪建立非遺工坊,為傳承人提供創作空間與交流平臺;培養青年手藝人,注入新鮮血液,讓傳統技藝后繼有人;推廣數字化展覽,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領略藤鐵藝術的魅力。這些舉措讓這門千年技藝煥發出時代生機。
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安溪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將持續至10月27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