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窯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瓷器以釉具五色,光彩奪目,窯變美妙,彩色繽紛的藝術魅力而獨樹一幟。尤其鈞窯銅紅釉的燒制成功乃為首創,并對許多窯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至今盛燒不衰。
晚唐時期的黑釉藍斑窯變藝術的出現,為宋代鈞窯的窯變機理開了先河,后人稱之謂“唐鈞”。經五代、到北宋初年,以河南禹州神(上后下土)鎮劉莊窯為代表,燒制技術已臻成熟。北宋晚期,除將民窯中的精品選入宮廷,技術精良的民窯場由宮廷壟斷為官窯,專燒宮廷御用品。鈞官窯今在何方,由于文獻記載不詳,早已成為歷史之謎。河南考古界經過長期艱苦尋求,1964年在禹州城里古鈞臺附近找到了北宋鈞瓷窯口及實物標本。在鈞窯區內發現“宣和元寶”錢模一件,為鈞臺窯的官窯性質提供了力證。
經考古鉆探與發掘,窯區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產品多樣,分區燒造:除官窯鈞窯區外,尚有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宋三彩、珍珠地劃花、絞胎與攪釉瓷區,印花汝瓷與青白瓷區,河南黑釉天目瓷區等,皆為民窯。
鈞窯不以雕刻、繪畫裝飾來美化,而以造型端莊,胎堅致密,窯變自然,色彩紛呈來展現。鈞窯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美稱,古人又以“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名來形容,為其他窯口產品所不及。
“唐鈞”以造型豐滿,窯變斑彩,黑里泛藍,色調明快為特征;而宋鈞則莊重典雅,全施滿釉,窯變奇特,萬紫千紅來表現;金元仿鈞,雖繼承了宋鈞傳統工藝,燒制出一批富有時代特色的精品,但多施半釉,窯變瑰斑,明顯人為做作,呈現陰云密布之景象。胎體粗松,釉色多以天藍或月白為其特征。
現代仿鈞,雖也很成功,但改用電燒或天然氣燒,色釉不及宋鈞之深沉,內涵之豐富,浮光耀眼,色調單一。特別注漿成型,更缺乏宋鈞之神韻。
來源: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