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柳州史前文化鏈有望明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11-20
      近日,風光秀麗的柳州大龍潭公園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傅憲國帶助手和廣西考古工作隊來到柳州,與柳州市文物辦、博物館文物工作隊一起對大龍潭鯉魚嘴貝丘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他們希望能夠借助這次發掘,理清該遺址的文化層位關系,并綜合過去調查的柳州其他遺址的情況,建立起柳州地區相對獨立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兩個多星期來的發掘情況顯示:出土文物豐富,前景相當樂觀。

      實際上傅憲國一行十月底一到柳州,本報就密切關注他們這次的考古發掘,但在還不清楚到底能否有所收獲的時候,這些謹慎的學者不肯輕易開口。直到前兩天記者再次來到發掘現場時,傅老師終于笑容燦爛:“現在我們已經發掘出六七百件燧石石器,還有夾砂繩紋陶片、礫石石器等,綜合80年代第一次的發掘情況來看,已經挖到最早2萬年,最晚6000年的文化遺存,說明過去人類在此活動的時間最少持續有1萬多年?!?br/>
      鯉魚嘴貝丘遺址在大龍潭公園東北龍潭山南,也就是沿龍潭邊的大路與去雷塘廟的道路分界處,因在山角一個較淺的巖廈處,一般不為外人注意。該巖廈高約8米,深2.5米,高出公路路面1.5米。遺址目前探測到的范圍長約10米,寬度在5米至8米之間,總面積約為80平方米。

      因為以前這里曾有一次發掘,當時挖掘的一個深約2米的探方被當作展示區原樣保留著,所以這回考古人員在旁邊另選了一個層面來發掘,并將地層剖面做了清楚的標識,現在已經標到了第11層。

      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隊員正在按不同的層位選取土樣裝袋,以備日后做進一步研究之用。在一些小塑料袋里,裝著發掘出的石球、石斧、細小石器、碎陶片等,分門別類也標示得清清楚楚。

      記者好奇地將那個上萬年前的石球拿出來欣賞了一下,只見著個沾滿泥土的玩意圓溜溜的,似乎有些打磨過的樣子,如果擱在野地里,定會將它“等同于”普通石塊而不屑一顧。殊不知這可是萬年前的原始人花了多大的心血磨成的。幾塊砍砸器有大有小,也許老祖宗曾拿來砍斷樹枝,敲開堅果貝殼,拿在手中感覺還算稱手。

      這些都是當年的人類生產工具,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從直立行走和會使用工具開始的。

      柳州人祖先也愛吃螺螄

      柳州人愛吃螺螄出了名,鯉魚嘴的考古發掘找到了這一習俗的歷史淵源。鯉魚嘴遺址地勢較高,洞內干燥,背風,向陽,是遠古時期人類鐘愛的棲息地??脊湃藛T按照土質、土色、松緊度和里面的包含物將其劃分為11個層次,每層厚度約5-10公分不等。

      從考古人員挖掘的剖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層層的螺螄貝殼堆積,最底層的螺螄殼個頭最大,越往上的則越小。傅老師解釋,當初原始人最早來到這里生活的時候,可以捕撈的螺螄又大又多,撈完以后他們就離開一段時間,等這里又有螺螄時,又會吸引人類回來,隨著人口的增長,捕撈的頻率增加,螺螄來不及長大都被撈來吃了,所以越往后留下的螺螄殼就越小。

      記者留意到這些大小不等的螺螄殼都是沒有“屁股”的,便以為原始人和現在的柳州人是一樣的吃法。傅老師笑道,“很多人都以為是這樣,但那其實是一個誤解。原始人是將螺螄整個拿來挑出里面的肉來吃的,并沒有去尾的習慣。我們看到的這些螺螄殼是在漫長的埋藏過程中自己爛的,因為尖尖的尾部很容易破裂?!闭沾丝磥?,柳州人吃螺絲的歷史至少有1萬多年歷史。

      根據遺址內發現情況,傅老師分析當年居住在大龍潭的人類的食物是廣譜性的,主要以漁獵采集為主,食物來源一是陸上的野豬、鹿等,一是水中的魚蝦、龜、貝、螺等。

      再次考古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大龍潭鯉魚嘴貝丘遺址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被發現了,當時柳州市博物館和廣西文物工作隊對這里進行過發掘。為何事隔多年,社科院的專家還要再來一次考古呢?

      鯉魚嘴的第一次發現在考古界相當轟動,出土的人骨被命名為“大龍潭人”(距今一萬二千年左右),成為華南乃至整個東南亞考古必須要提到的重要遺址,然而因為第一次受當時學術研究水平的限制,工作較粗,對遺址地層層位關系沒有搞清,影響了對遺址年代的具體判定。

      廣西本地學者也承認,大龍潭鯉魚嘴遺址名氣雖大,但一直爭議頗多,其年代與分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僅使得人們難以對其文化屬性作出中肯評估,而且還使得人們難以對整個嶺南地區的石器時代文化作出準確的論述。正因為如此,大龍潭一直是學者們大感興趣的一個所在,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1994年中日古人類史前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柳州召開時,中外專家專程考察了鯉魚嘴遺址。同年該遺址被公布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得到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文化廳的部分發掘經費,廣西和柳州市有關部門邀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傅憲國專程來柳,準備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鯉魚嘴進行清理發掘,還將請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內著名考古專家進行多學科研究(包括古生物、古氣候、地質地層等),國外著名標本測定機構測定器物及地層年代等,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藍日勇說:“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鯉魚嘴出土的燧石石器與白蓮洞的燧石石器有很多聯系,這種燧石質小石器僅在柳州有發現,可為廣西中石器時代遺址考古遇到的許多問題有所啟發和幫助?!贝送?,鯉魚嘴遺址文化堆積擁有連續而又完整的層位,對探討華南地區舊石器晚期文化如何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有重要科研價值,同時,也為建立柳州地區乃至華南地區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條件。

      背景資料:柳州大龍潭

      柳州人對大龍潭的認識大多僅限于山清水秀好風光的層面,其實那里更是老祖宗休養生息的伊甸園。只是一個偶然的機緣,這一段塵封萬年的歷史終于重見天日。

      關于第一次考古發掘

      1980年1月,柳州市博物館羅秀英和桂林市文管會的譚發勝一起來到大龍潭調查摩崖石刻時,無意中發現附近一個山下巖廈處有很多螺螄殼堆積,地面上還有少量夾砂陶片,這引起了兩人的注意。隨后他們又與其他考古人員來到這里調查,證實這里為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同年10月至11月,柳州市博物館與廣西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

      這次發掘挖了兩處探方,遺址的堆積被分為擾亂層、上文化層、下文化層和生土層4層,發現兩處用火痕跡,并且在第一個探方的上部,發現石化程度不同的6具人體骸骨,其中4具保存較完好。根據在兩個文化層堆積和出土遺物,他們將其粗分為一期文化和二期文化,共發現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穿孔器、磨光石斧、石錛等石器近千件,碎陶片30多件、骨針、骨錐、骨刀等20多件,還有蚌刀以及大量鹿、豬、牛、野豬、犀牛等動物肢骨和鱉龜甲、螺螄、螃蟹和大蝸牛的殼。

      獲得這么多考古資料和實物標本,特別是兩個疊壓的文化堆積,在廣西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當時的考古人員根據對出土物品的整理和分析,作出這樣的結論:遺址內的文化堆積有早晚關系,出土的礫石石器、石核、石片,與廣西其他洞穴出土的相似,但是磨光石器的出現,說明其已進入新石器時代。大量的螺螄殼及動物骨骼的出土說明兩個文化時期人們的經濟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獵為主。這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有密切關系,還可能與廣西多山河,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

      關于大龍潭人

      大龍潭鯉魚嘴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成果,當時吸引了不少國內專家前往柳州幫助清理和鑒定。1994年中日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周國興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振標兩位古人類專家,對保存較完整的4具人骨中的2號頭骨進行了詳細的形態學研究。

      他們的觀點是:該人骨代表一個年約30歲的男性,在形態學上表現出蒙古人種南亞類型的主要特點,它與舊石器時代晚期代表——柳江人相近,與新石器時代人群中的甑皮巖人也相近,是兩者之間的過渡代表。但是大龍潭人骨反映出明顯屬于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特點,經過形態學形狀的觀察與測量性的數據分析,表明大龍潭人的這些特點,可能是由于來自南方基因的參與、混雜的結果。

      他們還將日本的港川人與廣西的大龍潭人進行了對比性研究,發現港川人不僅與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如柳江人)有相似之處,還明顯地帶有一些屬于南亞人種、特別是大洋州尼格羅人種的特點,表明日本本土上的早期人類中有一支可能來自華南,或至少有來自南方的因素。作者:巴方 -- 南國今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