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淳化閣帖》的一部分。
近一個月間,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淳化閣帖》最善本特展”成了滬上市民參觀的大熱門,還有不少人從周邊各城市特地趕來參觀。國慶黃金周7天接待了5萬多人,上星期六一天就涌入了5000多名參觀者,這樣的人流量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令人嘆為觀止。
為了使觀眾和研究者能看懂這件特殊的帖學國寶,上海博物館精心策劃、推廣,舉辦了一系列大展、大賽、大講壇活動。
所謂《淳化閣帖》最善本,是上海博物館在經過多年追蹤、在幾代人不懈努力之后,于今年春天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手里購回的一件國寶級文物?!洞净w帖》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匯帖,基本將宋以前書家名作一網打盡。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閣所藏歷代名家法書,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成。最初《淳化閣帖》刻于棗木版上,宋太宗拓成閣帖賞賜近臣。后木版毀于戰火,故傳世拓本極少。后世重刻的《淳化閣帖》版本甚多,這次搶救回來的4卷(為4、6、7、8卷)是《淳化閣帖》中的祖刻本,也即最早的版本,因此極為珍貴。碑帖家兼書法家啟功和文物鑒定家楊仁凱都認為,《淳化閣帖》的回歸是新中國成立后重要的文物搶救舉措。有關研究者更稱之為“帖學盛事”。
《淳化閣帖》的價值主要是學術性的,而帖學又是一個十分專業而艱深的書法學術名詞,普通人對其了解十分有限。這與去年底在上海引起萬眾齊參觀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全然不同,那一次展出中的《清明上河圖》等書畫本身就有極高知名度。但這個學術味兒很濃的展覽同樣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從9月下旬開幕起,參觀人數一直在持續上升,國慶長假中,人數最多的一天,竟有1萬多人涌進上海博物館,特展室前再次排起了長隊。在上海,《淳化閣帖》回歸和展出,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淳化閣帖》屬于俗稱“黑老虎”碑帖,黑底白字,與繪畫的多彩、文物的多姿相比,顯得單調。上博就在布展設計上動腦筋,把古代園林碑廊環境搬進館內。剛剛從海外回歸的4卷《閣帖》最善本被一頁頁鑲嵌在黑瓦白墻內,200米展覽線迂回曲折,觀眾如行在蘇州園林內,而每頁閣帖旁還附有相對應的釋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其豐富內涵。此外,上博還在展覽中同時展出了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圖書館珍藏的歷代《閣帖》的重要翻刻本、改刻本、續刻本,其他摹刻王羲之、王獻之墨跡的法帖佳本,還有后世書法家臨摹《閣帖》和二王的墨跡,以及后代描繪二王遺聞逸事的繪畫作品如《右軍書記圖軸》、《蘭亭修禊圖》、《上虞帖》等,大大增強了對普通觀眾的吸引力。
將這樣的高品位文化展覽視為城市文化建設和精神營造的重要手段,通過一件文物的回歸和展出,提高市民素質。
在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淳化閣帖》最善本特展”籌辦時,已被列入上海市旅游節、上海國際文化藝術節的重要項目,向國內外游客和市民大力推薦、宣傳。此外,上博還以展覽為中心,推出一系列與展覽相關的活動。如舉辦“二王系列書法大賽”,開設“帖學與書法藝術系列講座”,請上博的專家和館外專家就《淳化閣帖》的來龍去脈及其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地位、藝術魅力、回歸過程等話題進行講解。在首講中,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首先登臺,向聽眾全面介紹了《淳化閣帖》大展與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之間的關系。系列書法大賽更引來了廣大書法愛好者的積極參與,而且報名參賽者中,除了老年人,居然以青少年為多。
在“《淳化閣帖》最善本特展”期間,上海博物館為學生團體和教師團體實行預約登記免票辦法,于是,組織學生來上博,成了不少學校、班級自發舉辦的課外活動內容,青少年學生占了觀眾總量的1/3以上。而在國慶和周末,全家老少出動到上博的則是參觀者的主體。記者在展廳里遇到的一個來自長寧區的11歲男孩莊嚴從5歲起練習書法,他的母親說,本來學書法只是希望讓孩子能沉穩安靜些,雖然也參加過一些比賽,但這一次《淳化閣帖》的展覽,讓孩子在了解了不少書法知識的同時,更為自己懂得和繼承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而十分自豪。
陳燮君就說:“市民需要文化熏陶,文化需要市民參與,上海的發展更需要掌握先進文化的高素質市民來支撐。除了表達上海這座城市將進一步搶救文物的決心以外,我們還希望能夠通過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來進一步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标愛凭€認為,如果這件國寶的回歸與展出,能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促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其意義也許比“藏寶”本身更大。(記者 姜泓冰 人民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