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還是“包袱”?民間文化兩難政府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11-07]
近日,由中國文聯主辦的“永結同心”文藝作品展在北京中華民族宮舉辦。記者在民間工藝展廳里看到,絢麗多采、美不勝收的民間剪紙、泥塑、布藝、石刻等等讓人贊嘆不已。然而,很多人也許不會想到,這些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瑰寶的工藝作品和藝術,正在或已經走向了滅絕的境地。
民間文化面臨失傳危險
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工作會議期間,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民間文化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民間舞蹈、民間雜技、民間戲曲、民間美術和民間書法等。民間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創造的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墒?,由于民間文化長期不被重視,每一分鐘都有一批民間文化在消亡。
以年畫、剪紙、皮影這些流行很廣的民間藝術來講,我國宋代已有彩版印刷年畫,到清代,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作坊,如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四川夾江、綿竹,福建泉州,廣東佛山等地年畫都很出名。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木版年畫,除專家、學者、外國人外,很少有人問津。剪紙,幾乎南北各省都有,流傳甚廣,但學習的人主要是農村婦女,而且年輕人并不重視它的傳承。皮影,原來在大江南北演出,但現在的演出范圍越來越小,團體越來越少。解放前,皮影劇團約有上千個,現在連兩個人的團統計在內也不足百個,能夠正?;顒拥闹挥惺畮讉€。另外,少數民族的建筑、手工藝品、音樂舞蹈、服飾、借助語言傳承的神話傳說、民歌、古籍整理等諸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護,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了保護這些民間文化遺產,由中國文藝家協會發起,經文化部、中宣部等批準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于今年初啟動,工程將歷時十年,用文字、錄音、攝影、攝像等現代技術立體地記錄中國民間文化,還將大批搜集和收藏中國民俗代表性實物,實施以縣為單位的中國民俗志調查和出版,全面調查、登記與出版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拍攝與制作中國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建立中國民俗圖文資料數據庫等。
誰為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埋單
保護和珍愛民間文化遺產,批判地繼承和發揚民間文化遺產,是繼承和發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創新的重要實踐,因此,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在世界很多發達國家都受到重視。
據中國文藝家協會公布的資料介紹,20世紀60年代日本和法國在現代化發展的高潮時刻,不約而同地開展了民間文化遺產的國家性搶救工程。法國進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遺產“總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湯匙”,巨細無遺,全要登記造冊。日本也實施了由國家組織的“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民俗文化分布調查”、“民謠緊急調查”,80年代又再次實施由政府專項撥款進行的無形文化財記錄工作,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舉辦全國民俗藝能大會等。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中國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原則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此項工程的經費來源有三個,一是申請國家撥款,即財政撥款;二是靠地方政府支持,即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三是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持,包括海內外華人及企業界的贊助。
據悉,目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將由國家財政部直接撥付部分經費;在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方面,江蘇、河南、山西、湖北等省或部分市地已批準了地方財政撥款計劃。在社會贊助方面,馮驥才說“令人遺憾的是,從3月份工程啟動至今,還沒有一位企業家肯掏錢資助這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工程,這一方面是因為這項工程沒有冠名權,另外也說明我們的企業文化還處于相當低級的階段?!?
背“包袱”還是挖“寶藏”?
在河北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工作會上,來自貴州的中國民協副主席、貴州文聯副主席余未人用“化緣”這個詞,來形容當地開展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面臨的經費困境。
她介紹,貴州省民協多次向省委宣傳部和省政府有關領導打了專題報告,省政府研究后答應撥付10萬元啟動經費,但這筆經費至今尚未到位,而且有可能被壓縮。目前貴州民協開展活動的全省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經費,都是由民協“從其他渠道化緣來的”。
實際上,除了貴州以外,其他省市也存在這個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雖然通過了當地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方案,但財政撥款基本上都沒有到位。連中國民協本身來說,盡管該項工程列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但國家財政撥款也沒有到位。據中國民協負責此項工作的一位同志解釋,由于該項工程主要是在中宣部的支持下批準開展的,國務院尚沒有就此單獨下發“紅頭文件”,因此各地政府難以很快落實經費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位負責人表示,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紅頭文件”今年可能會下發各地,財政部的專項經費有望在年內撥付。
一些專家分析指出,經費問題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門在對待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心理。因為實施此項工程不但需要一筆啟動經費,而且工程開展以后還需要不斷的維護、保養、展出等投入,這可能成為政府一筆財政上的“包袱”。還有,因為實施搶救工程,有的地方土地使用、城市規劃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影響地方的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民間文化遺產本身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一些地方利用民間文化發展當地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等,不但提升了地方投資形象,還直接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寶藏”。因此,把民間文化作為“寶藏”開發利用,還是當作財政“包袱”背起來,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把“包袱”變為“寶藏”
正是因為一些政府部門的這種矛盾心理,如何對待民間文化遺產在各方難以達成共識,各地政府的做法和收益也各有不同。
作為文化資源大省,河北省副省長孫士彬親自參加了在河北蔚縣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工作會議。她說,民間文化遺產是歷代勞動人民創造、保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今天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在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成功之路。就蔚縣剪紙而言,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在該縣遍地生花,出現了專業剪紙村25個,從事剪紙的民間藝人近3萬人,產品行銷40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剪紙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
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座談會上,湖北宜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文成國提出,民間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資產。近年來,宜昌市站在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度,挖掘和發揮民間文化作為無形資產的社會效應,在旅游景點建設和品牌建設中注入民間文化的含量,賦予山水名勝以靈魂,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促進了全市旅游業的大發展。特別是圍繞建設世界最大水電基地、全國一流旅游名城的目標,每年都堅持舉行國際龍舟拉力賽、優秀民間藝人匯演、巴山舞廣場文藝、三峽奇石展等充滿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對外展示了宜昌人的新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全市招商引資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宜昌正在成為中西部地區一個新的投資熱點,這與全市整合利用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的無形資產,改善發展環境的努力密不可分。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丹增認為,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必須深刻認識文化產品所固有的意識形態和商品雙重屬性,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社會效益是實現經濟效益的前提,經濟效益又反過來為社會效益的實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者相互促進、共生共存,缺一不可。
他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總是習慣于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混淆起來,或者是把文化產業看作文化部門的一項僅僅起到補充輔助作用的第三產業,于是就形成了文化產業管、辦不分的局面,極大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既相互聯系,又互有區別。前者帶有濃厚的公益性色彩,其發展仍然必須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入和社會捐贈來支撐,不能完全以投入產業比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后者以批量生產創造文化產品和提供服務為主要特征,以市場營銷為手段,在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記者 冀文海 李金康 中國經濟時報 )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