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鉛超導”考古法:文物越久遠 斷代越準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11-25
      通常,測定文物的年代都不容易,還要“破壞”一點文物本身。而現在以色列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安全可靠的”文物年代測定新法:利用超導技術分析文物中的鉛。

      鉛是古人普遍使用的一種金屬,在許多文物中發現了鉛元素?!般U超導法”這一年代測定是把樣本冷卻到足以讓鉛成為超導體的低溫中,然后測量樣本中的鉛所產生的磁信號。該方法可用來對古代的硬幣、器皿和其它物體進行年代測算。

      在一般環境下,鉛非常穩定,只會非常緩慢地腐蝕為氧化鉛和碳酸鉛。低于7.2開氏度(絕對溫度),鉛就變成超導體,但它的腐蝕物卻不是如此。這就意味著,當文物樣本被放在溫度低于7.2開氏度的磁場里,鉛的磁化將比其腐蝕物的磁化高出好幾個量極。由此可以合理地假定,人們從文物樣本中采集到的磁信號僅僅來自鉛。

      起初,魏茲曼科學研究院的希蒙·賴希以及他的兩位同事——冶金學者格里戈里·萊特斯和考古學家薩列爾·沙萊夫對樣本的磁化進行了測量,由此計算出其中金屬鉛的質量,然后他們又稱量了那些樣本,得到了總質量——鉛加上其腐蝕物的質量之和。再把這兩個質量值相減,就得到了鉛腐蝕物的質量。

      然后,他們繪制了一張坐標圖,一條軸是每個單位樣本中鉛腐蝕物的質量,另一軸是幾個已知年代文物的鉛樣本的“考古年代”,同時還使用了當代的數據。這些樣本的年代橫跨2500年前的波斯時期到750年前的十字軍東征時期。他們發現一個樣本中的腐蝕物質量與它的年代構成直接對應關系。因此,如果一個樣本中的鉛腐蝕物質量能被測定,樣本的年代也就能從圖表中得以確定。

      這些研究者認為,他們的技術不會破壞文物,因為不需要從鉛金屬中進行物理或化學的分離工作來獲得腐蝕物。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時間的流逝導致鉛腐蝕物在不斷地增加,因此被研究遺址的年代越久遠,依此法測算文物年代的相對準確率也就越高。(趙琳)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