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塵封歷史有望被揭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10-15]
光明日報 記者 唐湘岳 通訊員 龔卓本報訊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各地考古學界的專家、學者先后云集湖南,湘西龍山里耶的重大考古發現讓人們興奮不已。
2002年6月3日,從湖南省湘西龍山里耶戰國古城里的一口古井中陸續出土秦簡2萬余枚 ,總字數達數十萬。專家們發現,在這數萬枚簡牘中,除了十余枚殘破的楚簡外,其余全是木質秦簡。經研究考證,專家認為簡牘是當時留下的檔案文書,內容涉及戰國至秦代湘西乃至更為廣泛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已清洗的秦簡紀年從秦王政廿五年至秦二世胡亥二年,紀年完整,年月日甚至每天具體每一刻也都一一記錄于上。簡文中還提到了許多像“益陽”等湖南至今還保留的地名,提到的職官有司空、司馬、丞、守丞等,其后多附有人名,如“遷陵守丞滕”等。
最吸引人的是一枚長22厘米,寬4.5厘米的木牘,其右上角有些殘缺,兩面都寫有秦國隸書,上面記錄的是乘法口訣:“二半而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九九八十一”。有的專家認為里耶的秦簡考古價值,幾乎可與殷墟甲骨文、敦煌壁畫相媲美。
里耶所屬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2002年4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里耶進行考古發掘。里耶古城城址上正好是現在的里耶學校,古城因而保存基本完整。坐落于酉水河畔的里耶古城踞西朝東,面積約2萬平方米。古城當時應該是方形,護城壕寬18米,已解剖的城墻墻基寬22米,南北長235米,東西則由于歷經酉水千年沖刷,臨水的幾十米城墻早已消逝,僅剩150米。在古城中,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的瓦當等陶制的生活用具、數口古井和一些手工作坊,還發掘出一具完整的人體骨架。
考古專家初步認定,這座古城可分為建城前的聚落時、建城始筑時、城的使用和井的挖掘時以及廢棄時4個階段。對應的歷史時期分別是戰國中晚期、戰國末期(前兩期為楚國所據)、秦統治時期和西漢初年。據專家考證,里耶古城最早是座軍事堡壘,它其后用途的發展變化,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據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們的反復探查和考證,古城中出土了大量秦簡的一號古井始建于戰國末年,廢棄于秦末。井口離地表3米,正方形,邊長2.1米,井深14.28米,井壁四周用厚15厘米,寬30厘米的木版以榫卯結構嵌砌,從上至下共42層。專家認為這些簡牘文書極有可能是因秦朝末期戰亂頻仍才被迫棄于井中銷毀。而井中的淤泥、深埋地底、隔離空氣和沒有外界有機物和細菌侵入,使當時并未采取任何防腐技術且歷經2200年的簡牘得已完好保存下來。一號古井中除了發掘出簡牘外,還相繼挖掘出大量的陶器如“酉陽丞印”封泥、折沿盆,金屬器如銅矛、鐵椎,木質工具如油漆刷,玉器等。其他幾口古井中又有什么秘密,還有待考古專家們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2002年11月23日,國務院發文公布,增補里耶古城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據古城三分之二的里耶小學也進行了整體搬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