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發現大規模游牧部落史前遺址 學術價值極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9-05]
2002年七、八月間,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室主任王建新教授一行及哈密地區文物局專業人員組成的考古隊,在巴里坤縣再次對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的蘭州灣子遺址及周圍其他遺址進行了20多天的調查和勘測。他們隨后宣布:這個史前遺址有非同尋常的重大發現!王建新說:“巴里坤縣東起岳公臺、西至西黑溝一帶發現中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游牧部落史前遺址群?!?br/>
據新疆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在蘭州灣子遺址及周圍其他遺址發現了古建筑基址11組100余座、墓葬200余座、巖畫1000余幅。距今年代約在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之間。王建新指出,這種游牧部落大型史前遺址群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屬罕見。它將成為我們探索游牧部落生活的重要線索,特別是對歐亞大草原的考古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這個遺址群位于巴里坤縣城西南天山北麓。遺址群有15平方公里:東西方向從岳公臺至西黑溝約5公里,南北方向從灣溝至西黑溝深處至蘭州灣子村約3公里。主要遺跡有:近圓形石筑高臺,方形、長方形石筑和石圍建筑基址,圓形、方形、長方形石堆墓及巖畫等。
二十世紀70年代,新疆考古學家在巴里坤發現了蘭州灣子遺址。1984年,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東疆考古隊對該遺址的一座建筑基址(即Ⅰ號遺址)進行了惟一的一次考古發掘。發掘資料表明,遺址為青銅時代文化遺存,距今約3000年?!豆芪奈镏尽飞嫌涊d,那次惟一的發掘發現了17架人骨架、青銅器、炭化的小麥、卵石、灰燼以及散布的陶器、石器等。其中一件陶罐高近1米。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彩陶,上面是倒三角、倒三角網格或弧線紋。在主室的一角,有一些大型石器,明顯有使用過的痕跡,以大型馬鞍形石磨為主,還有少量的鉆孔石器。
巴里坤文物管理所所長彭興禮拿起一根石棒樣的東西給我們作示范,原來這個中間凹下去的石器是用來去除谷物皮殼、進行糧食加工的。能利用石頭的大小、形狀,制作不同功能的石制工具,足以顯示當時游牧部落人的聰明才智。
在這里也發現了大量遺物,其中北壁第三層有一個厚50厘米、寬近1米的紅燒土層,可能是土炕所在。3000年前古人可能已經使用土炕。
到達另一處建筑基址所在地時,這里基址的密集程度令人大吃一驚,它們沒有哪一個是孤立的,而且每處基址遠看是圓形,近看才知是方形。文物局工作人員指著一處幾十平方米的基址說,這里很可能是王庭牙帳所在。
據史籍記載,月氏人原游牧于"敦煌祁連間"。對"祁連"的理解,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祁連"即指東天山。那么月氏人原來的游牧區域可能在現在的敦煌地區和東天山橫貫的哈密了。據此來看,月氏人與蘭州灣子之間的聯系也就存在了較大的可能。月氏人在西漢以前勢力強大,匈奴頭曼單于曾將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人質。月氏在河西曾一度擊敗烏孫而盡有其地。
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想聯合月氏人、烏孫人攻打匈奴。然而當時月氏人卻因為被冒頓單于統率的匈奴人擊敗而大部西遷了,這部分月氏人被稱為大月氏。小部則"退保南山",被稱為小月氏。西遷的大月氏趕走了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在那里生活,后又被烏孫人襲擊西遷至中亞。之后,這個遠古部落民族卻謎一樣地在文獻中突然消失了。
專家指出,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有可能與月氏人有關的遺址,在這個隱約傳出月氏人生活氣息的遺址上,有關猜想若得到證實,其學術價值不遜色于半坡遺址!
摘自:【中國新聞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