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讓古籍里的文化走進生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05-06


      據媒體近日報道,從2020年暑假起,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韓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評論家袁枚的《隨園食單》“翻譯”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讀者“追更”。

      雖然袁枚對美食的研究廣為人知,但公眾對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層面上。通過活靈活現的復原,我們不僅能夠親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飲,親口感受穿越時間的味道,還能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中國的軟實力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經典為載體的思想觀念。通過對古籍的研究和閱讀,傳統文化得以代代流傳。

      不過,我們對傳統的重視和研究,也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文字上。事實上,傳統文化還有很多超出平面維度的物質載體,包括飲食、音樂、衣冠、建筑等。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越是生活化,越是能達到可親可感的效果。如何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讓古籍里蘊藏的燦爛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續,正是當下值得研究和關注的重要課題。

      2021年春節,河南衛視的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在“百花齊放”當中脫穎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熱捧;如今各大景區里,身著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來越常見,有人形容,賞花季成了漢服出游季;古典詩詞也從文獻與書本中走上熒屏,以生動新穎的方式走向大眾,《中國詩詞大會》等綜藝節目的走紅就極具代表性。

      上述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一方面,它們印證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喜愛程度;另一方面,它們也提醒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應該和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尤其是傳播媒介的更新換代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根本意義上說,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價值并不只在于專供學者研究,更在于供大眾閱讀學習,使大眾獲得精神滋養。嚴肅認真的古籍考訂、補綴、研究當然是國家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要任務,但無論是何種古籍,其本質意義必然還是在于闡釋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達到使其在公眾中普及的目的。

      換言之,古籍的內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達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會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傳統文化與公眾之間的“融合點”,找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之魂”,讓文化精神進入生活空間,才能最終形成精神共鳴。

      當然,我們所要強調的“生活化”,絕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娛樂化,而是讓詩詞歌賦創作、傳統民俗體驗、多元互動交流等活動形成更多種類的體驗,實現更深層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傳統文化擁有更多受眾,煥發出新的生機。

      (作者:李勤余,系媒體評論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