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20世紀書法史,有這樣一位書法大家,生前潛心書詣,去后沉寂多年,終以引碑入草的書風和獨樹一幟的狂草,日益受到各界重視和推崇。他是李志敏。
突破世俗審美觀
格調即書法的氣格和神韻,是書法審美的首要標準。書法格調以“古”為上,而格調高古、雄渾大度,正是李志敏狂草的一大特色。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在見到收錄有他作品的《現代書法藝術作品集》后,專門致信李志敏評價:“足下所書極佳,此格為全書第一流作品。 ”
狂草格調是怎樣“煉成”的?李志敏認為:“臨于池,酌于理,師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書妙境。 ”其取法漢唐、引碑入草,對歷代經典碑帖無不博觀約取、心摹手追、物我兩忘,造就古拙與蒼勁相融的高貴書格。他臨帖的方法也很獨特,如在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采用“對臨法” ,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在臨《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千字文》的筆法與懷素《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即“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 ,此法可謂匠心獨具、前無古人。同時,其思想深處有強烈的求變意識,倡導筆墨當隨時代,注重既師古人又師造化、尊重傳統又超越傳統、肯定自我又否定自我。無論從筆法、結體,還是墨法、章法,他的狂草探索無不充斥著超越傳統和突破自我的可貴嘗試,其作品風貌千幅多面,落款署名也極盡變化。
能移人情,乃為書之至極
揚雄曾曰:“書為心畫” ,李志敏也認為:“能移人情,乃為書之至極” ,意思都是說,書法的至高境界是要彰顯書法家的心性,與心徘徊,曲盡于心,所謂“書如怒放之心花,雖無花而勝似花者也” 。李志敏盡得“高士”之風,是一位有真性情的書法家,其作狂草,滿懷激情,提筆之前,佇立俯視案上的幅紙。一旦意象在胸,便將全部心神傾注于毫端,放筆直取,一氣呵成。之后,把筆一投,欣然微笑,暢游于藝術大化之境。
狂草最易體現書法家心性。李志敏的性情及書風,與其人生閱歷密不可分。其新中國成立前就讀于武昌藝專學習山水畫,期間還從事過我黨的“地下工作” ,后改學法律,常年授業北京大學。上世紀50年代,他屢經坎坷,生活拮據,長期住在北大為單身教師安排的筒子樓里。1976年,他的兩個心愛的女兒竟葬身唐山大地震。中國書協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張辛曾多次談及李志敏生活上的不幸,他說:“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李志敏書法為什么多少有些恣肆,有些急迫,甚或有些剛狠。書法是情感因素與形式美的直接結合,只有能把自己獨特的情性表現在作品里的人,才稱得上書法家。李志敏無疑是拔乎其類的饒有個性的書法家?!笨梢哉f,李志敏是真正將生命融入書法自由境界的書者,也許只有在狂草創作中,才能找到自己情感的歸屬和人生的寄托。
處處彰顯大字狂草格局
一位書法家能否留在書法史上,最終要靠作品說話??v觀20世紀書壇,以草書名世者,莫過于右任、毛潤之、林散之等人。但于右任和林散之的草書均屬小草范疇,并未進入狂草境界,毛體草書雖有狂草氣勢,卻夾雜了較多的行楷書結體。而李志敏則走“純草”路線,開創引碑入草獨特書風,填補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他在法律教學中使用的鋼筆講義都由草字撰寫,其致友人的小字草書信札也處處彰顯大字狂草格局。
引碑入草是碑帖結合的高級形態,其核心是將魏碑風貌引入草書特別是狂草之中,具有重要的書法史意義和學術價值。李志敏不僅率先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還對其進行了可貴探索,將北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自然嵌入狂草創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將碑學用墨的生澀老辣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形成線條點畫更具張力、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的墨風特色,注重“曲、藏、和、圓”的筆墨技法和“情、氣、神、境”的精神氣韻,點畫簡省,方圓兼備,疏密互補,結構天成,豐富了當代草書的形式和風貌。
在書法探索中,李志敏發展了“枯筆連綿”技法,并將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筆在連續中鋒絞轉之中不散、不斷、不弱;同時,還突破“連綿體”的常規,開創了另一類狂草體式—— “散點書” ,每個字猶如“點”的散步,每個線段都有“縮線變點”的趨勢,整體看一幅作品則像是點的舞蹈,這在草書史上具有開創性。此外,他調出以往書法家偏好單一取勢和字體“左高右低”的書寫習慣,通過“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使筆勢比慣常多出一個維度,更自由地實現空間的隨性婉轉和筆斷意連。
選擇了狂草,就選擇了寂寞??癫萸吆凸?、知音難覓,卻是揭示書法家內心世界的“密電碼”。李志敏生前說:“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后。 ”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