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非遺公開課》生動開講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9-06-13]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在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潤物無聲,給予中國人生活的養分。隨著絲綢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源源不斷地為世界人民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非遺的基本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首檔非遺普及類節目《非遺公開課》,首次通過電視語言為全國觀眾全面解答了什么是非遺、為什么要保護非遺、非遺與生活的關系等多個關于非遺的熱點話題,成為非遺傳播的獨特品牌。
為進一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神韻,挖掘非遺所蘊含的深層內涵,6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再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精彩開講,以專家講授、非遺展演、嘉賓互動、現場體驗等方式,生動呈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鮮活實踐,詮釋中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
聚合文化瑰寶
課堂再升級
走進課堂,熟悉的“中國風”舞美設計、雙重升降冰屏構建的立體自然景觀以及充滿古典色彩與象征意味的圖像標識映入眼簾。作為去年課程的延續,此次《非遺公開課》在繼續呈現非遺精品的基礎上,鎖定“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主題。著名主持人李思思擔任“課代表”,與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4位主講人以及11位嘉賓,聯袂完成4個板塊的非遺教學,對答之間,傳道授業鞭辟入里,答疑解惑深入淺出。
據統計,時長90分鐘的《非遺公開課》共涉及19個非遺項目,其中6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列入優秀實踐名冊。公開課集中展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等多個類別的傳統文化瑰寶。
五千年歷史繪就高妙藝術,三千條懸絲演繹中國故事。泉州提線木偶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偉宏和福建省連城縣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李明卿聯袂表演的節目《提線精粹》將提線木偶戲、中國書法兩項非遺融為一體。對短短幾分鐘的展示機會,從業42年的吳偉宏視若珍寶?!懊總€木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靈魂,正如我國博大精深的非遺一樣,值得人們深入其中去了解、感悟和探索?!眳莻ズ暾f,“《非遺公開課》給年輕人上了最好的一堂非遺課?!?br/>
臺前美輪美奐,幕后匠心獨運。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唐建軍告訴記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央視導演組自啟動《非遺公開課》策劃與籌備工作以來,進行了項目篩選、實地調研、考察論證、專家講解、方案制定等多項工作,前后歷經3個多月,最終從我國1000多項非遺項目中甄選出適合電視媒體傳播、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充滿東方智慧的非遺項目,確保節目的可看性、故事性、專業性、思想性與互動性。
解讀高妙技藝
道具會“說話”
非遺項目大多歷史悠久,很多都是依靠口傳心授、世代傳承。為了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涵、門類和價值,認識非遺所蘊含的智慧,此次《非遺公開課》巧妙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4個板塊,精選取法自然的非遺項目,分別展開教學。
金絲楠木云龍紋頂箱朝服大柜、按照故宮太和殿1比1復制的鎏金斗拱、4米高的福船模型、北京琺瑯廠“鎮廠之寶”銅胎掐絲琺瑯“秦陵銅馬車”……走進精華薈萃的文化課堂,觀眾仿佛置身異彩紛呈的非遺大觀園。
節目總導演郭艷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展示的非遺項目數量大大增加,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占據多數。為了讓傳統技藝具體可感,除了傳承人訪談和項目展示,節目組使用了大量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和道具,來解讀高妙技藝、闡釋文化意蘊。
在“上善若水”板塊,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淼一上場便用13根木頭現場“編織”了一架微型木拱橋。隨后,胡淼又拿出用更粗木頭搭成的木拱架,邀請10位觀眾上臺“踏橋”,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標記橋的結構、尺寸、構件、卯眼、工序的木拱橋特有施工圖紙“丈桿”,更讓觀眾領略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不用釘、不用鉚、不用橋柱支撐的高妙之處。
胡淼表示,他在平時所參與過的各類非遺展示活動中都會隨身攜帶輕便的小道具,此次在面向全國觀眾的公開課中,他特地帶全道具,“希望更多人能通過觀察和互動,對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形成生動形象的感知”。
提煉精神標識
智慧巧點題
在節目中,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展示的“跳刀”技藝讓觀眾大開眼界。徐朝興只是眾多匠人的一個縮影。在這場別開生面的公開課中,除了精湛技藝的展示,非遺內在精神力量的詮釋成為此次課程的最大亮點。做壺60年的“玩泥老人”、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桂珍,自稱“80后”、唱起戲來眼中閃爍光芒的昆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侯少奎,注重工藝而非木料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許建平……伴隨著講述,一個個動人故事還在延續。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币咽请q笾甑某I衬雀嬖V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實際操作層面的技藝傳承,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傳承,二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也是她想在節目中傳達的理念。
“非遺課程博大精深,授課需要循序漸進。與去年的宏觀講解相比,今年的課程著重挖掘深層文化內涵,闡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把對非遺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層面?!弊鳛榈诙瘟料唷斗沁z公開課》的主講嘉賓,趙豐進一步指出,非遺的傳承發展、傳播推廣也是一項宏大的計劃,需要持續的關注、精心的策劃和不懈的努力。
多方賦能傳播
傳承增動能
近年來,我國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制度,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肩負起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在創新非遺傳播手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積極探索。
此次開展的《非遺公開課》又是一次匯聚多方力量的全新突破。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節目在各大主流媒體及門戶網站亮相的同時,還以微信小游戲等形式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以及與觀眾的交互感。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非遺公開課》播出期間增加了線上互動環節,觀眾可以微信掃描屏幕中的二維碼,在互動小游戲中探索非遺之謎,感受非遺魅力?;油瓿珊筮€可以生成海報,供觀眾贈予親朋好友,助力非遺傳播與傳承。
事實上,在多方賦能的過程中,《非遺公開課》的傳播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在錄制現場,記者觀察到,在聽嘉賓講述傳承故事時,多位觀眾眼眶濕潤,不同于去年的“新奇”“有趣”等反饋,“感動”“震撼”是這次觀眾最多提及的詞匯。多位觀眾表示,盡管以前對非遺有簡單了解,但這次課程更深入地剖析了非遺的內在力量,值得人們不斷深入探索。
在節目播出當晚,第三方收視數據平臺“酷云EYE”數據顯示,《非遺公開課》直播關注度接近1%,索福瑞全國測量儀4+央衛晚間節目TOP30顯示,節目市場份額占據2.82%。播出次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和綜藝頻道對節目進行重播,網絡視頻播放量持續攀升。該節目還引發了網友的火熱討論:“每一幀都如此令人心動”“匠心打造”“半夜補檔了去年的《非遺公開課》”“打call”……目前,這堂《非遺公開課》熱度不減,在多媒體聚合作用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還在持續增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