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任何藝術表達到極致就是一種永恒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9-01-03]
“時間之隙——2019當代雕塑三人展”將于2019年1月5日下午3點在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開幕,策展人張群英,參展藝術家有許爾純、朱峰、許燎源。在展覽即將開幕前,藝術家朱峰接受了新浪當代藝術頻道的獨家專訪。
新浪當代藝術:據了解,此次展覽您有四個系列的作品展出,可否具體談談這些作品以及創作理念?
朱峰: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質,我不希望主題和觀念困擾我的創作。這次作品是我真實情感的表達,也是我對這些年在雕塑上思考的充分再現。
這批作品還是對雕塑本體語言進行研究,強調時間和空間的對話,希望雕塑在空間的維度上不斷生長,讓虛空間和實空間相互交融,更強調作品本身的內核力、外張力。給人予高級、愉悅的視覺感受。
新浪當代藝術:此次展覽的主題為“時間之隙”,那么對于您而言,時間意味著什么?
朱峰:時間對于我而言是個相對的概念,也是個絕對的概念。我們每個人不能阻止時間的流逝,正如我們不能阻止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發生一樣。我要關注的是,我的作品在這個時間段是否真實的表達了我的情感。熱愛一件美好事情的時間都會過得很快,就像戀愛中的情侶一樣 ,總希望時間多一點。我的作品里有生長的概念在里面 ,生長和疊加就是時間。
新浪當代藝術:您曾談到,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一定是因為情感,未來的出路是情感的入口,為什么這么說?
朱峰: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們怎么去看待藝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每個藝術家都在苦苦思考,也在不斷的追問,藝術到底該怎么走,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么?藝術和設計不一樣,設計師是在追求流行和美好,推動現實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藝術家則是追求經典和永恒,推動人類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往前邁進。古人的宗教藝術、皇權藝術、民間藝術等,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對物體本身的寫實和再現,我們稱為古典藝術,都是對技(技藝)的表達,或者是對權力及精神象征的物化。后來藝術上出現了達達主義、現代主義、立體主義等流派,已不是對再現事物的完全寫實和描摹,而是表達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和思考。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有它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比如對社會的思考,對環境的思考,對人與人之間的思考,有一套標準的評判準則,這個標準導致現在藝術家觀念泛濫,為觀念而觀念,為藝術而藝術,如果你作品里沒有觀念和說法,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當代藝術家,其實這樣的發展很可怕,他限制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給作品很大的負擔。有點像命題作文,很多作品不是藝術家真實的想法,而是為了觀念而觀念,我個人覺得觀念無高下,表達有高低,任何藝術只要表達到極致,就是一種當代,就是一種永恒。
藝術一定是解放生命的個體情感的表達,而不是情緒的表達,特別是未來的新興人類,物質的高度發展會帶來精神的困惑,藝術家作品如果不融入自身的情感和人類的情感,那一定是蒼白的,是不能打動人的,也是不會引起共鳴的,如果你表達了全世界人類共同的情感,那一定是全人類偉大的藝術家。
新浪當代藝術:您在創作過程中,有時會為了一件作品畫上百張草圖,那么最終成型的作品與您的最初想法是否會有很大偏差?
朱峰:是的,畫一個雕塑很簡單,但是制作一件雕塑作品很難。在創作之初我有畫草圖的習慣,而且是無意識的描繪。因為雕塑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他涉及到多個工種和制作過程,程序繁復而又需要嚴謹,它不像繪畫,可以很快速的表達自己。所以在一件作品開始制作之前,需要不斷的推敲,不斷的打磨,這樣就會給自己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雕塑在制作過程中也是個再創作的過程,邊創作邊生長。雕塑家成天和材料打交道,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有的變化可能會超出你的預期,這樣就會改變你對作品的想法,最終呈現的作品肯定和當初的草圖效果會有一些偏差,但肯定比預想的還要好。
新浪當代藝術:您寄希望于在尋找中有“無意識情感”的表達或生命體的轉化,怎樣理解這種“無意識情感”?
朱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達,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無意識中都會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比如經過文革的一代,他們的想法和思維方式通常是反思和嚴謹,我們八零后思考的可能是社會和自身的關系,九零后和零零后可能思考的是自我意識的表達,在放大到我們每個人,生活習慣差異都會反映到處事哲學的方方面面,藝術家更是如此,藝術家是情感豐富的動物,我希望這種表達在我作品上不要刻意,是我個人生活及經驗的無意識表達,就像我們身體反應一樣,痛就是痛、癢就是癢、爽就是爽……
新浪當代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您如何把握二者在創作中的作用?
朱峰: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藝術家天生敏感,同時又被理性所困擾,兩者之間需要平衡。 比如大魚大肉好不好,非常好,如果天天不斷的吃,就會成為胖子,就會為肥胖帶來的災難而煩惱。運動好不好,也非常好,可是運動過度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藝術也是如此,特別是雕塑,創作是感性的,制作的理性的,這個就像修行,根據自身情況去不斷調整,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即可。
新浪當代藝術:傳統雕塑的語言有一定的局限性,您為此做過哪些嘗試與探索?
朱峰:其實我雕塑作品現在看起來也還是有點傳統,可能和我接受傳統美院體系教育有關。雕塑發展到今天不斷的進步,和每一代雕塑家積極探索,尋求突破有關。傳統雕塑在當下確實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情感訴求。我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對材料的研究,對空間的分析,對人文的梳理,都一直在進行中,但還遠遠不夠,我只希望人們對我的印象不要感覺那么傳統 ,也希望自己有所突破。藝術家歸根到底是創造力,只要不斷的涌現創作力,他就是一個創新的藝術家。傳統當然也是好事情,是過去,是歷史——前人給我們留下傳統,我們給這個時代留下印跡。
新浪當代藝術:您所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系列作品用黑砂陶創作而成,這類材質的特性和難點是什么?
朱峰:這組黑陶作品是一次朋友的帶領下,無意間接觸到了四川滎經的黑沙陶,它粗狂樸實的質地吸引了我, 因黑沙陶質地粗糙,透氣性好,特別適合燉湯,所以當地人都用它來制作沙鍋。也一直保留了用煤燒的傳統工藝。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陶藝非得要做成陶藝?它不過就是一種材料的表達,只是作品的一部分, 剛好有這個機會,就制作了這個系列的作品。我是想通過最普通、最平民、老百姓最熟悉的材料賦予它新的觀看角度,同時用最昂貴、最權力、最高貴的18K金箔來做結合,讓人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突,一個是平民的用具,一個是皇家的專屬,共生共和,沖突而又和諧。
新浪當代藝術:您曾透露,您想回歸雕塑的語言去研究,您是否可以談談具體的方法或者策略?
朱峰:其實還是針對當下觀念泛濫而說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本體語音,繪畫有繪畫的語言,電影有電影的語言,雕塑有雕塑的語言, 我們可以創造,也可以創新,但是雕塑必定不是電影,也不是小說。如果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雕塑更好,你還不如去寫小說,去拍電影,為什么還要做雕塑呢?
雕塑一定是形體、色彩、質地、空間、情感、視覺的有機組合。大道至簡,越單純越純粹。直擊內核,才更有力量。策略談不上,只是在方法上更多的去保留雕塑的本體語言,讓雕塑更純粹,更內核,更張力。
新浪當代藝術:您對于藝術家許燎源以及許爾純的作品有怎樣的解讀?
朱峰:許燎源老師一直是我欣賞的老師,他不是雕塑專業出生,但是一直是一個成功的跨界藝術家,對任何藝術上的事物都非常興奮和激情,幾十年來一直保持對藝術嬰兒般的敏銳和直覺,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以說是一個狂熱的藝術份子。正因為他不是雕塑專業出生,所以對雕塑的理解更沒有邊界和框架,保持物感主義特有的感性和睿智,特立獨行,自成一體。用他特有的許氏語言盡情的表達他的每一件作品。他的作品里有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更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氣質和情懷。
許爾純翩翩少年,受許燎源老師長期的熏陶和藝術環境的影響,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藝術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這個很了不起。同時他的表達很奇妙:突破我們不能突破的地方,感受雖然模糊,但創作十分清晰。
了解許爾純的創作,更像是對零零后創作樣本的提純。他曾說:“褶皺與光影就是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是人類感知無法描述的事物”。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純粹,也是他這個階段對藝術真實感知和理解。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