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非遺傳人齊聚濟南秀“絕活”揭秘非遺背后工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9-13]
濟南9月13日電 (趙曉)釀醋、造紙、制茶、紡線……來自天津、南京、河北、浙江、貴州等全國各地的百余位非遺傳承人13日在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大秀“絕活”,揭秘非遺背后的制作工藝。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當天在濟南啟幕,共有20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6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3項省級代表性項目、46位代表性傳承人參展。
鎮江恒順香醋釀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喬貴清正在現場向參觀者展示釀醋過程中的翻醅工序。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隨父親學習釀醋技藝,至今已有35年時間。制作傳統手工醋共有大小40多道工序,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生產技藝正逐漸演變成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笆止ぶ谱骱蜋C器生產香醋的原料一樣,但前者釀造的香醋口感更醇厚,后者生產速度更快、能減少人力?!?br/>
一臺長5.6米、高4米、寬1.4米的大花樓木織機在主會場十分“吸睛”,被參觀者團團圍住。國家級非遺項目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正在和另一位織工合作啟動此臺“龐然大物”。據周雙喜介紹,大花樓木織機是織造云錦的重要工具,在元明清時期專門用于制作皇帝龍袍?!坝么蠡悄究棛C織造的云錦有‘寸錦寸金’之說,我們二人同時操作每天織布長度不足10公分,每米布價值1.5萬元(人民幣)?!?br/>
山西襄汾縣鄧莊丁陶麻箋社青年手工藝人王剛則在現場展示造紙技藝中的抄紙工序,他小心翼翼地將抄紙簾置入水中放平,平行向前或向后移動,直至在工具上方形成一層紙膜。王剛告訴記者,山西平陽麻箋歷史悠久,具有柔韌性強、吸墨性好、保存時間長等特點,古代多為皇宮用紙,當下深受書畫名家和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青睞。目前平陽麻箋制作技藝主要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代代相傳。
據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每兩年舉辦一屆,自2010年起,已成功舉辦四屆。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持續至9月17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