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盤點畫家與畫家村的故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5-10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幾乎都有著聚集著畫家群體的那個地方,它們漸漸成為城市新興的一股別樣潮流。但隨著城市擴建,畫家村被商圈、商務樓所替代,即便是保留下來的畫家村大多也已轉型成了旅游景區。畫家村原有的風貌早已變了味。今天《藝術市場通訊》將和大家聊聊世界各地那些著名的畫家村,以及那些年一代畫家在畫家村中成長的故事。

      圓明園畫家村

      所謂“圓明園畫家村”,是指1989年至1995年期間,一批外省藝術家集居在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附近,由此而形成的一個自由藝術家村落。在中國歷史上,這是最早的一個自由藝術家村。

      八十年代末,先后畢業于北京一些藝術院校的華慶、張大力、牟森、高波、張念、康木等人,主動放棄國家的分配,以“盲流”身份寄住在圓明園附近的婁斗橋一帶,成了京城較早的一撥流浪藝術家。吳文光早年拍攝的電影《流浪北京》記錄了當時這些人的部分生活狀態。盡管這些人后來大多都踏出國門,去了海外,但他們那種自由擇業的勇氣,卻撼動了戶籍制度的基石,為后來更多的藝術家流浪北京、選擇自由職業牽線搭橋作了某種索引。尤其是他們均都寄住在圓明園附近,以此為創作與生活的根據地,因此也成為了“圓明園畫家村”的最早雛形。隨著序幕的拉開,越來越多的流浪藝術家紛至沓來,也就吸引了許多媒體的關注,“圓明園畫家村”的稱呼便不脛而走,漸漸成為了一個文化象征。

      那時候,對于圓明園畫家村這些人來說,對外界的信息遠遠比現在匱乏得多,藝術市場也完全沒有形成,大家都是在靠本能畫畫,破衣爛衫地扎堆在一起,像一捆蔥,他們和學院派那些不一樣,他們是草根,看不起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和工藝美校那些所謂叫獸僵尸,教授講師們更看不上他們,說他們扎堆在一起“只有生活,沒有藝術”。而在他們之中,走出了像你今天熟悉的方力鈞、岳敏君等現在身價千萬的藝術家。

      1995年,圓明園畫家村終結,至今仍是一個不容過多敘述的盲點。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當時圓明園畫家村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放蕩不羈,沒有正經職業,留長發、喝酒、追北大女生,行為怪異,最終成為治安監控的重點,直至被政府強制取締。

      十年萌芽,十年變革,中國當代藝術從農村到城市的遷徙路線,后來驅散的藝術家們大致分兩條路線遷徙。一條是追隨栗憲庭、方力鈞的腳步,沿著長安街往東,到宋莊小堡村購房置業。另一批藝術家,則沿著圓明園畫家村——東村、三里屯——后?!?98的路線,一步步靠近城市腹地?;仡^看“圓明園畫家村”,既有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它的文化意義。

      從圓明園到宋莊,體現藝術家從偶然到自覺的集聚過程。宋莊畫家村的十年,以藝術生態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為發展序幕。宋莊畫家村的最初形成,是與圓明園畫家村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

      1994年春,方力鈞、劉煒、岳敏君、楊茂源、王音、張惠平、批評家栗憲庭等人,為了躲避喧鬧,開始離開圓明園,尋找新的飄泊地。由于張惠平學生小堡人靳國旺的關系,大家最后選擇了小堡。1994年下半年,圓明園其他的一些藝術家楊少斌、劉楓樺、馬子恒、張鑒強、張明強、姚俊忠、王秋人、王強等也來到小堡村買了房子。1995年秋,圓明園畫家徹底被遣散,小堡村也陸續迎來了鹿林、四毛、王慶松等藝術家,一兩年后,如楊衛、王炎等藝術家陸續來到宋莊,再加上陸續從別處遷入宋莊的高惠君、任戎、張國龍、左小詛咒等,以小堡村為核心的宋莊作為一個新的藝術家聚集地已經初具規模。

      如今這里匯集詩人、音樂家、雕塑家、設計師,他們在希望與夢想里沉迷。宋莊藝術家將自己整體定位為非主流文化,他們根據生活和藝術體驗,從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建立起一種共同的文化意識,尋求一種集體的力量,用共同的價值觀維系藝術家群體的生活和獨立創作。

      蒙馬特畫家村坐落在巴黎蒙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旁,為法國熱門旅游景點之一。巴黎的蒙馬特高地,因為有巴黎最高的教堂——圣心大教堂而聞名,不過游客很少知道,這里更因為他的畫家村而被當地人熟知。如今,畫家村仍然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這個位于巴黎城市北邊的區域曾經只是個坐落在130米高山坡上的小村莊。以前,無數窮困潦倒的畫家們來到“藝術之都”巴黎追求他們的藝術夢想,但無法支付巴黎城市中心高昂的房租,只能聚居到高地上的村莊,加上這里地勢優越,風景優美,藝術家們都喜歡這里尋找靈感,進行創作。當年許多畫家聚集在巴黎的蒙馬特地區,他們整日在畫室作畫,或在小酒館集會,探討藝術的真諦,并對學院派繪畫發出了挑戰,提出了新的藝術觀點。蒙馬特因此成了藝術家們成長的搖籃和世界藝術史上一塊閃爍光芒的圣地!

      這里誕生了影響深遠的現代藝術運動,許多現代主義大師諸如雷諾阿,梵高,畢加索,達利,大小仲馬等人都與此地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連盧梭也來到過這里采集植物標本。以莫奈、凡高、塞尚、修拉、馬蒂斯為代表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派先后誕生了,以后又誕生了以畢加索、勃拉克為代表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蒙馬特畫家村在世界上都一直享有盛譽!

      圣保羅畫家村位于圣保羅藝術小鎮,距離尼斯約半小時車程,是普羅旺斯最著名也最美的小城之一。它建在山脊上,小鎮的城墻可以追溯到1544年。500多年后的今天,圍繞整個小城的城墻仍然保存完好,連同整座山城的建筑一起,被列為法國國家保護級古跡。

      圣保羅的名氣,最初靠印象派畫家等藝術家們打響。畢加索曾頻頻光顧,馬蒂斯在這兒居住過5年,還在附近的Vence設計建造了一所教堂。夏加爾則是自1950年之后定居此地,直到終老葬于小鎮墓園。畫家蘇丁、雷諾阿、希涅克、莫迪利阿尼、杜飛等都對此地情有獨鐘,即使不曾在此居住過,也至少到此旅游、創作過。在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小城中竟然開設了70多間畫室、美術館、工作室。無論你是哪個藝術派別的擁躉,都能在這里找到共鳴。圣保羅的景色與生活,通過畫家與作家的筆,傳揚給了世人。

      1964年,馬爾羅在村中心不遠處揭幕了瑪格基金會的博物館,更是將圣保羅進一步推向全球最知名藝術村的地位。這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除了有瑪格基金會創始人艾米和瑪格麗特瑪格的收藏外,還有夏加爾、米羅、賈克梅蒂、克勞德等現代畫家的作品接近九千件。博物館如今也成為許多藝術品味人士前往圣保羅的理由。而村里的畫廊,因為為許多并不太知名畫家作代理,所以,也吸引來畫家和喜歡收藏現代藝術的人士。漫步小鎮,你能夠感受到濃烈的藝術氣息。沿著城墻走下去,還可以遠眺地中海的美麗景色。

      作為世界聞名的藝術區,蘇荷區(SOHO)原是紐約19世紀最集中的工廠與工業倉庫區,上世紀中葉,美國率先進入后工業時代,舊廠倒閉,商業蕭條,倉庫空間閑置廢棄。五六十年代,美國藝術新銳群起,各地藝術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該區,世界現代藝術史的大師級人物;李奇斯坦、勞森柏格、約翰斯等都是那里的第一代居民。

      這里是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自上個世紀末起藝術家、激進分子、反叛者稱為家的地方。他們來自美國各地,背棄了小城鎮和邦區的寧靜傳統生活方式,尋求一種他們稱之為自由的生活。這里是美國各種激進思想和文藝潮流的發生地。鼎盛時期,在這塊面積、人口均不足紐約1%的地方,居住著占紐約全部藝術家30%強的藝術家群體。各種各樣的藝術工作者、理想主義者甚至工聯分子,他們大都行為乖張、和世俗格格不入。在戰后,成為了美國現代思想的重要來源。一些畫商也在那里設立畫廊,一些現在較出名的畫廊都曾是從蘇荷區開始發展起來的。

      SOHO作為藝術區聞名于世,如今已發展成集居住、商業和藝術為一身的一個完善的社區,被譽為“藝術家的天堂”。特色酒吧和高檔時裝店為鄰,藝術畫廊和個性化的家居裝飾品店并肩,是雅客、時尚青年和游客都不愿放過的重要時尚商業區和旅游景點。這里世界最知名的品牌如香奈爾、路易威登等,早已登陸這塊黃金區,但都無不無一例外地被這里的個性和藝術所滲透。

      美國洛杉磯釀酒廠(The Brewery)藝術村完全由民間發起。藝術村前身是1888年開業的釀酒廠,由21組不同大小、結構的建筑物所組成。到了1980年被當地名門Carlson家族收購,一天有一批藝術家前來詢問是否能夠租用,于是Carlson家族臨時起意讓這個釀酒廠變身藝術區。進駐這個藝術村的藝術家中已經有許多人,如Alexin Welderland、Denice Bartels等在美國藝術設計界功成名就,而他們當初“發家”的這個藝術村也因而成為美國藝術界無人不知的地方。

      如今洛杉磯釀酒廠藝術村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在300個單位內聚居了約500名藝術工作者和創作人,當中有畫家、雕塑家、音樂人,也有攝影師、舞團,甚至網頁設計師,他們在這創作、生活,令藝術區充滿藝術氣息。而社區中的建筑、街道裝置也是藝術家們的創作,許多藝術家會將新品放在公共區域展示,作為一種區內交流的手段,因此在這也時常能欣賞到最新潮的設計。

      亞歷山大市的魚雷工廠藝術中心的前身與戰爭息息相關,它在一戰時期是制造魚雷的基地,在二戰時期曾作為存放武器彈藥的倉庫,直至上世紀60年代被廢棄。后來在1974年,一群當地藝術家以低廉價錢租用了這個棄置的工廠,慢慢將其建成藝術工作室,近年來,迅速發展成弗吉尼亞州一個著名的創意旅游景點以及美國炙手可熱的設計基地。

      魚雷工廠藝術中心這個世界著名的藝術中心距華盛頓不遠,這里聚集了不少當地的藝術家,至少有80多個工作室在這落戶,超過165位視覺藝術家在這里從事藝術創作,類別包括雕塑、繪畫、珠寶、攝影等。在這里,游客可以像串門一樣拜訪各個藝術家在工廠中的工作室,看那些正在制碗的陶藝家、正在繪制彩色玻璃窗的藝術家是怎樣工作的。如果游客看中哪件藝術品,還可以即場買下來。

      首爾如今的“野心”在于打造世界設計之都,而其創意事業在近幾年也是飛速發展,在首爾附近,也就出現了一些設計創意區。Heyri藝術谷就是其中一個很特別的創意園區。這個藝術谷是一座由韓國作家、電影界人士、建筑師、音樂家等多領域藝術家群居的文化村,面積約49.5萬平方米。

      在Heyri藝術谷中,除了一般的居家住所外,更有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美術館,眾多不同類型與功能的建筑共同形成了一個集創作、展示和家居為一體的復合型空間。走進藝術谷,會發現這里的建筑都十分有型,比如以鐵絲網包圍的四方小樓,橋結構的屋子等,不同風格的藝術館、博物館以及咖啡廳、餐廳、書店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公共園區內也有不少藝術家制作的各種裝置藝術雕塑。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