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首發 以書載道促文化傳承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4-03]
杭州4月2日電(童笑雨 馬悅寧)用地理展示方寸,用歷史丈量未來。4月2日,《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在浙江杭州首發?;顒蝇F場,該書主編葛劍雄表示,該書的編撰,意在傳承傳統文化。他希望能以此為契機,讓讀者感知中國的發展。
《中華大典》在錢鐘書、馮友蘭、錢學森和季羨林等300多位學者的聯名呼吁下于1992年啟動編撰。25年后,這部包含了24個典、116個分典的皇皇巨著于2017年底宣告竣工,成為了中國涵蓋范圍最大、字數最多、門類最全的類書。
《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作為此中之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7年6月完成出版。據悉,該書分為4個分典,共15冊,計3092萬字,按地域、政區、山川、總論、歷史地圖等專題將歷史文獻中相關資料收集、輯錄和整理而成。
“歷史地理是研究各個時期行政區劃變化、地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學科,既究天人之際,又通古今之變,既探究自然,又觀照人文?!闭劶皥D書編纂的意義,西泠印社集團黨委書記錢伯皓表示,在提倡“文化自信”的當下,只有做好文化傳承,才能為時代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于此,葛劍雄表示贊同。在他眼中,古籍整理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是“存亡繼絕”的工作,需要由“人”來完成和傳承?!叭绻蝗プ鲞@一項工作,我們很多學問都會變成青黃不接,后繼無人了?!?br/> “社會上不乏對古籍整理工作的質疑。他們覺得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這一項工作是沒有必要的。但目前,人工智能還處于模仿階段,很多事情只有人才能做到?!备饎π垡运鸭芭c氣候有關的詩句為例指出,古籍整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涉及學科廣而又復雜的工作,貴在細致、重在整理,頗具工匠氣概,是當下的科技與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大典》的編纂曾一度中斷,在葛劍雄看來,這與大多數人對大典的編撰意義認識不足有關。
“古籍整理不像寫一篇論文,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它是遙遙無期的,所以其間很多人難以堅持下去,直至后來中宣部的二次牽頭啟動?!备饎π壅f,這是中國對繼承傳統文化的決心,也進一步顯現出該項工作的意義重大。他希望,該書的編撰和首發,能為以后的研究提供詳盡的資料,讓讀者感知中國歷史,傳承文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