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文化自信大家談: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3-27
      采訪人:本報記者 賴 睿
      嘉 賓:連 輯(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記 者: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如何理解這樣的論斷?


      連 輯: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必然性。中國共產黨從歷史縱深的角度、人文精神的高度和當前發展的源頭出發,提出文化在中國如何定位的課題。我認為,中共中央和全社會在這方面具有共識:中國能夠走到今天,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都是以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土壤和基礎。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發展在整體認識和理論建設上更加深化、更加成熟、更加科學和更加全面。
      其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個論斷具有真理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是中華文明的全部內涵。離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同時,文化是一個漫長積累、發展和創新的過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和創新的成果,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這種延續的邏輯關系更具縱深性,更為持久。
      再次,經過漫長積累、比選,去蕪存菁,目前留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穩定性。這些中華民族共同認可的民族精神、價值理念、思想智慧和道德規范,從古至今皆為人們所認識、接受和傳承。這種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再者,從世界范圍來看,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不論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哲學觀,還是道德觀、倫理觀,都極富智慧,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中國人提出的這些思想理念,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相比,都具有先進性。在世界文化維度下,對中華文化進行再認識,可以加強文化自省,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最后,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八膫€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以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例,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亦常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告誡眾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明確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解放勞苦大眾,為人民服務。從文化層面理解,這便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延續。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記 者: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您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意味著什么?
      連 輯:首先不能數典忘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對年輕人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所不夠,與此同時,西方的思想、文化、藝術大量涌入中國,影響了眾多年輕人,若不加以校正,他們很可能再也無法準確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等問題。面對這一狀況,重拾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就需要大聲疾呼,告訴國人“我們是誰”“從哪里來”,然后才能清楚“向哪里去”。
      其次,要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我們不能沉迷于“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誤解,更不能自輕自賤,忽視自己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優勢。當下能夠葆有文化自覺的人尚占少數,這就亟需提振大眾信心,啟發民族性的、集體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再次,在敞開胸懷、兼收并蓄地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也要抵制西方中心主義,不能讓西方中心主義在中國文化發展上占據統治地位。我們需要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針對性地增加文化自信,抵制、批判西方中心主義。
      再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哲學、治國理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等,放諸當今社會仍然適用,完全可以古為今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多次引經據典,運用古代智慧,說明這些智慧不是死去,而是鮮活;不是過時,而是適時。
      最后,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記 者:在您看來,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連 輯:我認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國的一個文化方針。
      文化發展不能止于傳承。創新和傳承既非對立,也不能割裂。創新本身就是一種傳承手段。事實上,中華文化的繼承過程便是創新過程。以戲曲為例,如果沒有元雜劇、昆曲,就不會有明清以后的京劇。彼時,京劇是對過去諸多地方劇種的融合和創新;今日再看,京劇又成了傳統文化。因此,要想真正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創新就是手段之一。
      對于傳統文化,既要忠實地繼承,也要根據時代變化,順應當下的社會需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畫大師齊白石曾說,學畫要 “尋門而入”,然后再“破門而出”。門,就是門派、傳統,是過去形成的規矩,不走門就難成正統;但只有離開門派,才能創立自己。如果沒有創新,就只是“尋門而入”,而未能“破門而出”。齊白石還有一句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即一味模仿,不懂創新,定會沒有出路。
      創新離不開時代要素。當下社會,審美趣味、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藝術樣式也需要結合時代變化,呼應時代需求。例如,隨著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越來越大,藝術展現的物理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小劇場越來越多等。社會的發展呼吁具有時代感的創新。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記 者: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請結合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工作,談談您的看法。
      連 輯:中共十九大的一個重要論斷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其標志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該論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告訴我們,物質生活問題已大體解決。進入新時代,就是進入一個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時代。品質消費,就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之后,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后,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如今,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質量要求日漸提升,然而,文化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產品雖豐,但優質內容匱乏。這就對我們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須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基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時代需求,立足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和全社會提供合格精神產品的立場,按照精神產品生產者的角色定位,來重新審定自身的責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一個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于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我們更有責任、也更需要深刻理解新時代的內涵,既需明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含義,也要貼地氣地領會當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消費的渴求與需要。在此基礎上,文化工作者以自己的藝術造詣、責任心、誠信與良心去創作讓人民滿意的文化產品。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記 者:近年來,很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大眾對“非遺”的關注日益升溫。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請您談一談中國“非遺”保護的現狀。
      連 輯: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勢頭良好。
      就國家層面而言,中國是較早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國家之一,也是該公約忠實的履行者。2011年,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讓“非遺”工作有法可依。近年來,中國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陸續設立“非遺”保護機構,壯大了專業人才隊伍。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同時,一系列保護措施正在實行。例如,通過對“非遺”名錄進行逐級申報和審批,中國目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39項,居世界第一。通過開展“非遺”節慶活動,展演“非遺”的保護成果,很好地激發了大眾的“非遺”熱情,啟發人們保護“非遺”的自覺。一些地方還將“非遺”保護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旅游產業開發和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發揮“非遺”在當代生產與生活中的現實作用。
      當然,當前“非遺”保護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絕大部分“非遺”項目都留存在中國發展相對落后、位置較為偏遠的基層。這是“非遺”分布上的地理特征。此外,“非遺”內容客觀上也受到城鎮化、現代化的沖擊。第二,傳承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問題較為突出。當地年輕人難以甘守貧困,對父輩留下的手藝缺乏興趣和傳承動力。第三,基層“非遺”保護仍然存在“上頭熱、底下冷”的狀況。政府和專家很著急,但老百姓對當地“非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第四,基層“非遺”保護在政策措施上不夠到位,缺乏足夠的經費投入和專業人才隊伍等。
      記 者:面對這些問題,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連 輯:首先要從當前的客觀實際出發,處理好“非遺”保護與城鎮化的辯證關系,讓兩者方向一致,既能擴大城鎮化成果,又能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求?!胺沁z”保護不是逆城鎮化,不能顧此失彼、以此代彼。
      針對后繼乏人問題,需要出臺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確保傳承人有穩定的生活和收入,讓他們有尊嚴、有地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相對宏觀的層面做工作。例如,進一步完善國家非遺保護政策;通過調研,形成智庫性成果,為國家決策提供政策咨詢和建議方案;開展學術研究,包括“非遺”基礎理論建設、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編輯、人才培養等。此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在籌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目前處于審批過程中。
      總之,通過這些工作,我們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地傳承和發展,特別是對瀕?!胺沁z”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不讓它們在我們這一代消失。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記 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連 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例如,天下大同、以和為貴的思想,既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當代的美德,不僅對塑造當下中國有用,對優化當今世界格局同樣適用。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知此知彼。知此,就是要有文化自信,懂得中國五千年文明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知彼,了解對方的文化心態,在交往過程中消除對方的疑慮、誤解和偏見。
      曾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足,缺乏強大的文化心理。以莎士比亞和湯顯祖之間的類比為例。兩位是身處同一時代、不同國家的偉大文學家、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著作大量傳入中國,顯示出英國的文化強勢;而湯顯祖的作品雖集詩歌、文學、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于一體,文學性、藝術性極高,卻鮮有海外傳播。
      因此,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擁有強大而自信的心理,葆有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立場的定力。在此基礎上,再謙虛有禮、講求方式方法地進行平等交流。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