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大為:中國當代藝術25年來沒進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9-18]
編者按:作為最早將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到歐洲展出的費大為,對近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了如指掌,但他卻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在歷史中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在倒退。他總結出三個存在于中國當代藝術圈里的怪象,從藝術家、策展人和國際環境三方面進行了剖析。費大為認為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的結癥還是在這三者中的前兩者入手。
作為最早將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到歐洲展出的“推手”,費大為對近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了如指掌。然而令他遺憾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性和創造性擺在西方大師面前毫不遜色”的中國當代藝術,如今卻一步步倒退,以至于“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怪象 1:當代藝術家讀書少,走捷徑多
費大為是最早將中國當代藝術推向國際舞臺的中國批評家。25 年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地魔術師”展在法國舉辦。也就是在那一次大展上,費大為將黃永砯、顧德新、楊詰蒼推薦到歐洲觀眾面前,他們也是 85 美術運動中最早出國參展的中國藝術家。
那個時候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初始階段,也是黃金階段。費大為曾在 1988 年陪同“大地魔術師”的策展人、蓬皮杜藝術中心館長讓-于貝爾·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到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地選擇藝術家?!八堑谝晃粊碇袊串敶囆g的西方策展人,但當時的中國藝術家心態都很好,不但沒有仰視,反而會毫不忌憚地與他爭論?!?br/>
而這種平等的心態,隨著 90 年代當代藝術的市場化而悄然改變—變得為利益謀,甚至,用費大為的話來說,變得“猥瑣”。
在“大地魔術師”上,三位中國藝術家都拿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黃永砯將中文報紙用洗衣機攪碎,把碎片在展覽現場做了個中國古代的龜型古墓,映射文化的死亡和延續;楊詰蒼用“千層墨”來展現東方文化的厚重;而顧德新則將收集來的塑料焊接成一件件匪夷所思的裝置藝術……如果費大為不強調這是 25 年前的作品,許多人會將它們跟現在的當代藝術混淆起來—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創作手法來看,它們跟現在的藝術比,一點都不遜色。
25 年,彈指一揮間。當問及費大為這些年中國當代藝術的進步體現在什么地方,費大為脫口而出:“沒有進步”?!斑@三位藝術家當時都是 20 多歲,但他們的作品放在西方大師面前一點都不差?,F在的年輕藝術家能拿得出這么有分量的作品嗎?這是比較可疑的?!比缃?,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體系跟80年代相比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藝術的價值判斷越來越取決于你的品牌形象,譬如出鏡的頻繁度、權利與財富的接近度,這是費大為嗤之以鼻的。在他看來,現在年輕的藝術家,會更關注市場,討好觀眾,“看書更少,思考走捷徑卻更多?!?br/>
怪象 2 :投機商代替了策展人的地位
“大地魔術師”展的產生背景,是上世紀 80 年代全球藝術的“西方中心論”?!按蟮啬g師”首次將 50 位西方藝術家和 50 位非西方藝術家作品并置,彰顯一種“全球藝術”新觀念。然而,當時策展人馬爾丹的苦心并沒有看到回報—他觸怒了西方藝術圈,以至于展覽結束后他馬上被趕出了蓬皮杜;他讓中國當代藝術嶄露頭角,卻無法阻止“西方中心論”在中國藝術家心中的滋長。
“我喜歡這句話:‘歷史一直在倒退?!擞肋h是在獲得一些東西,同時失去一些東西。而那些失掉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辟M大為這句話,是在點評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時說的。如今中國當代藝術最顯著的特征,便是跟資本的緊密聯系?!叭绻f早些年,策展人的取向決定了一個畫家的前途,那么現在,投機商的品位則取代了策展人的地位?!?br/>
費大為說,2005 年-2008 年,中國當代藝術遭遇了藝術史上從未有過的價格狂飆,這是來自西方對沖基金大規模風險投資的結果。2005 年,有幾個大型投資項目進入中國,挑選了幾十個藝術家,在三年內把他們的作品炒上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在藝術圈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2008年后正好來了經濟危機,西方藏家大多拋售脫身,而接盤手則是中國藏家。缺乏了西方資本操作的中國當代藝術價格一落千丈,但是它曾經引起的價格狂飆卻給中國投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覺得這樣的奇跡是可以復制的。
“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種種狀況,都只能作為金融現象去分析?!辟M大為說。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真正的消費者并不多,絕大多數是投機者。起關鍵作用的不是藝術的判斷,而是數字的變化。藝術品被作為股票那樣來處理,變成一種純粹的投資行為。
那么商業對中國當代藝術是傷害大于幫助嗎?費大為不置可否?!吧虡I本身是中性的。我們要看的是這一代人在這個價值系統中的反應?,F在的人越來越容易被短期效應、實際的物質效應所吸引,連最基本的是非、黑白都可以顛倒?!辟M大為說。
怪象 3:“西方藝術價值體系”大過天
在費大為看來,中國當代藝術目前還是西方話語權為主導?!斑@也不完全是西方的錯,非西方世界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系統。自己不爭氣嘛?!?br/>
其實中國當代藝術的產生,一開始就跟西方脫離不了干系。80 年代改革開放帶來的西化熱潮,藝術圈短時間內接觸到大量來自發達西方國家的商業及文藝資訊,于是催生出了當代中國藝術,85 美術新潮則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首次集中發聲。在費大為看來,上世紀 90 年代以后,中國當代藝術分成兩大陣營:海外派和國內派。隨著亞洲藝術被重視,以蔡國強、谷文達、楊詰蒼為代表的海外藝術家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如今時常如明星般回國參加展覽,地位如日中天。
“他們的藝術觀和方法論是出國前就定下來的,他們可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在 85 新潮后的延伸。他們的優勢在于,90 年代這一段藝術飛躍的時間,是在多元文化的西方背景下完成的。但我們也要看到,99.99% 的藝術家在海外并不成功。并不是在海外就能被幫助?!辟M大為說。
不同采訪對象了解到,從實力上看,國內派跟海外派難見高下,但他們都無法逃脫一個宿命:遵循西方制定的游戲規則。今天,當代藝術界衡量一個藝術家是不是“大咖”的標準依然是:有沒有參加過西方的藝術大展?有沒有在國外的拍賣行上拍?
“可悲的是,盡管中國的作品被全世界熱炒,但‘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力并沒有因此而提升。西方人會說,中國有當代藝術,但是很商業?!辟M大為說,“當然,也有西方認可的中國藝術家,但他們會覺得,我喜歡他,并不代表我喜歡中國當代藝術?!?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