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專家學者:應借助非物質文化來保護和傳承昆侖文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8-19]
青海格爾木8月18日電 (孫睿)2016昆侖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學術論壇1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論壇上,多國學者建言:應借助非物質文化來保護來保護和傳承昆侖文化。
昆侖山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昆侖文化還是產生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濤認為,昆侖文化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結果,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國內國際上具有很強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對于昆侖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應該立足當代國際學術發展的最前沿,充分吸收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昆侖文化跨學科、多領域的特點,對昆侖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予以充分發掘和全面探討。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界關注的重點,特別是我們民俗學界,在非遺的理論建設與保護實踐等方面都走在了學界的前列。本次論壇旨在探討非遺背景下昆侖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為昆侖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出謀劃策?!比~濤說。
韓國民俗學會原會長、韓國全南大學教授羅景洙則認為應該把昆侖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聯系起來,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施行可望推動學術活動的成長,提高對本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正當評價?!?br/>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青海省民俗學會會長趙宗福表示:“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昆侖文化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要從昆侖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與傳承地這一神圣的‘文化空間’,深入調查研究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環境中昆侖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的‘文化表現形式’,理清歷史與現狀,科學整理各種文本,特別是昆侖文化在當代民族民間的活態傳承,在非遺的申報傳承和保護利用方面‘落地開花’,真正實現昆侖文化的傳承和建構?!?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