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恣意另類生存 玩世不亦樂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4-18]
為期3個月的“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自4月8日起在武漢合美術館展出,共呈現了方力鈞自1977 年到2016年創作的兩百多件手稿作品。作為藝術品市場上千萬元級的當代藝術家,方力鈞與王廣義、張曉剛、岳敏君被并稱為“中國當代藝術F4”,但質疑和 猜度之聲也一直相伴相隨。不過,方力鈞似乎始終在他的“玩世現實主義”中無所謂地野蠻生長著——近年來開始恣意玩水墨、玩陶瓷、玩版畫,不亦樂乎。到底他 是怎樣看待藝術創作,又是如何回應猜疑的?他的答復有如他那代表性的光頭符號一樣,既簡潔又飽含深意。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江粵軍
從作品到人生:三個層面的“另類生存”
本次方力鈞手稿展命名為“另類生存”,在合美術館執行館長、策展人魯虹看來,主要基于三個層面的原因:首先是指方力鈞本人在成長期間的“另類”生存狀 態,即與許多同代人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其次是指他當初作品中人物生存狀態的“另類”性,即“玩世不恭”與“潑皮”的內在氣質;再次則是指他創作方法的 “另類”,即他創作的“具象繪畫”事實上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寫實繪畫的創作規范。
為了有效、深刻呈現方力鈞的這種“另類生存”狀態和歷程,展覽分為五個部分:
一、早期學藝:展出方力鈞從1977年至1983年的手稿,即他從參加中學美術組到參加邯鄲市工人文化宮美術班,再就讀于河北輕工業學校期間的手稿作品 若干件??梢钥闯?,小時候的方力鈞繪畫并不好。但在他 1980年中學畢業考上河北輕工業學校學習陶瓷美術時,已經接觸到版畫創作,并獲得栗憲庭的鼓勵。
二、央美求學:主要展出方力鈞從1984年至1988年的手稿。1984年,由于方力鈞在體驗生活時創作了水粉組畫《鄉戀》,被選拔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并獲河北省美展一等獎,他勇毅地辭掉了邯鄲市廣告公司的職位,并于第二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三、圓明園時期:呈現方力鈞從央美四年級至1991年的手稿,包括畢業后入住“一畝園”工作室到“圓明園”期間的作品,以及進入令他聞名于世的創作狀態 時所畫的若干創作草圖。本來,1992年至1994年是方力鈞的創作高峰期,但由于在廣告公司工作期間養成的習慣,當時他常常根據若干照片的啟示直接在大 畫布上放筆創作,并且一邊畫一邊修改,因此,這幾年留下來的相關速寫與草圖并不多。
四、創作更新期:包括方力鈞從1995年至2009 年所畫的手稿。當中顯示了方力鈞在保持“光頭品牌”的同時,不斷進行修正和微調,部分作品開始出現艷俗傾向,話語方式由潑皮形象突然轉向類似潛泳場景的描 繪,畫面趨向沉靜、漂亮。1999年后,作品中出現了大海、藍天、白云、陽光,藝術表現由凝重轉向了輕松。
五、新水墨時期:為方力鈞2010年至2015年所畫的新手稿,包括創作小稿與人物肖像。他用水墨創作的栗憲庭、王廣義、傅中望等人的頭像都十分傳神,合美術館館長黃立平認為:“在戲謔、玩世的智性背后,他的筆下流露出一種高尚的嚴肅性?!?br/>
惡作劇剃光頭卻轉換成反叛的藝術符號
方力鈞最負盛名的,自然是他那延續至今的“光頭”符號,這一符號最早出現于1988年他創作的《素描NO.1—3》中。而后,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方力鈞 創作了一組光頭的素描稿,當時就被包括《江蘇畫刊》、《美術雜志》、《美術報》多家媒體刊登,后來被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
從中央美 院版畫系畢業后,方力鈞放棄了解決北京戶口、提供兩居室的造幣廠工作搬到圓明園成為“盲流”藝術家。此后,他不斷在圓明園與頤和園之間的一畝園、藝術家們 盤踞的掛甲屯、大學好友的簡陋宿舍、農舍養雞場、福緣門西村、輔仁大學間遷徙輾轉,最窮的時候“一頓飯只能吃三根掛面”。但“光頭”計劃沒有變,從素描轉 入黑白油畫,他完成了8幅作品,直接面向“荒唐的”、“無意義的”、“平庸的”的生活片斷,如打著哈欠的自畫像,手抄在兜里或莫明其妙傻笑的人像等,無論 男女老幼無論何種身份,都一律剃了光頭。
1993年,在“中國前衛藝術展世界巡展”上,方力鈞開始迎來了他藝術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 年。他以最完整、數量最多、尺寸最大的作品,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度和曝光率,而后成為第一位被邀請參加展覽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打哈欠的人》也登上美國 《時代》周刊封面?!肮忸^”正式亮相世界藝術舞臺。
透過本次展覽,人們更能夠深入了解到方力鈞的“光頭”是如何煉成的。
在方力鈞上中專的時候,學校里來了一位校長,要求男同學的頭發,鬢角不能超過耳朵的上部。有一天上早操時,方力鈞和幾個同學被警告說如果第二天還不按要 求理發,就按曠課處理。到第二天他們幾個還是沒有剪發,老師準備給他們記曠課,作為學生的他們,心里很害怕,但又不服氣,于是下了課就到學校外面的理發店 統一剃成光頭。第二天早操時,他們幾個又被叫了出來。因為當時剃光頭的人還很少,他們一出列,全校學生便哄然大笑,老師們認為受到了侮辱、挑釁。這讓方力 鈞在潛意識中覺得光頭有一種反叛性。
魯虹認為,雖然當時方力鈞與他的朋友們肯定不是在做藝術,但他們卻以“惡作劇”的方式成功打了一場 “符號大戰”。其抵抗的內含因“光頭”的特殊形式才得以成立。這使得他一旦決定以藝術作為終身職業,非但沒有以摹仿或轉換西方當代藝術大師的風格樣式去走 自己的藝術之路,反倒是極其聰明地將具有中國特點的“青年亞文化”或“潑皮文化”的思維方式巧妙地轉換到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這一方面令他對藝術創作有 著自己不同凡響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令他的藝術風貌從一開始就具有“非經典”與“中國化”的特點。因此,本次展覽的海報設計有意將方力鈞讀書時惡作劇的照片 與他的手稿疊印在一起。
玩水墨只是因為符合自己的表達需求
廣州日報:您怎樣看待這一次的手稿展?
方力鈞:不同于只展出成果的展覽,這次重點在藝術家成果的成長、形成過程,為觀眾提供了另一個側面和角度。
廣州日報:您說您感興趣的就是人和人的狀態,很多評論家也都提到您關注點主要在于人的共性,您是從小就很喜歡觀察人、畫人嗎?
方力鈞:無論喜歡不喜歡,我們必須面對人和人性,任何諸如掩耳盜鈴、逃避之類的方法都無濟于事。
廣州日報:您在過去的訪談中也提到過人類的共性之一就是“痛感”,是什么讓您對“痛感”特別關注?
方力鈞:當某些事或體驗令你長期關心、不能放下時,就意味著其對你的重要程度?!巴锤小遍L期揮之不去,就會成為生命中的大困擾,就意味著需要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廣州日報:在您看來技術對當代藝術仍是必要的嗎?今天不少當代評論家認為技術只是手段,無足輕重。
方力鈞:我也認為技術只是手段,但技術手段還是極其重要的,就像你想喝酒的意愿非常重要,所以獲得酒的手段就更加重要。
廣州日報:您越來越喜歡水墨創作,水墨帶給您的感覺跟油畫有什么不同?您的水墨畫跟傳統又有什么區別?
方力鈞:更多的使用水墨,首先同自己流動性的生活方式相符,方便、便捷,其次可以集零散為整合。同時因為其特有的語言方式,更契合現階段自己的表達需要,也同自己的經驗積累、年齡變化、之前作品的完成狀況有關。水墨的重點不是非要區別于傳統,而是符合自己的表達需求。
藝術的一大使命是讓世界寬廣豐富
廣州日報:您也創作陶瓷作品,這當中吸引您的又是什么?為何叫“坍塌的陶瓷”?另外您也創作大型版畫,在不同藝術語言的作品中,是否有您一以貫之的藝術精神?
方力鈞:利用陶瓷的物理特性探討存在與毀滅的臨界點,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這就使得所有可控的技術一旦形成,立刻就被淘汰,所以始終處于動態和精進中; 木刻版畫的不可更改,刀鋸痕跡是其語言核心特色。我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只是為了更好地探討同一主題,也很像同一本書的不同譯本,或同一物體的不同觀察角 度。
廣州日報: 2013年您正式出任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這兩年多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方力鈞:重點是申請成立了《中國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工作在穩步進行。
廣州日報:對于有些人認為您的作品丑化了中國人,您怎么看?
方力鈞:我們曾經以女人裹小腳為美,天足為丑,但多么美,也抵不住小腳的世界萎縮、以美為借口而失去世界的代價。先不討論美丑,藝術的一大關鍵使命,是讓世界越來越寬廣豐富,而不是假借神圣的名義,給我們帶上鐐銬。
廣州日報:作為一個很早就得到世界性認可的藝術家,您覺得中國當代藝術爭取國際話語權、獲得西方認可重要嗎?
方力鈞:藝術的價值,首先是對自己有意義,才有資格去爭取他人的認可;具有自己的獨立性,才能同他人比肩。所以,首先應當考慮的,你的創作對你自己、你的周邊、你的時代、你的文化是不是有價值、有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