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美術批評常被批評值得深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3-29]
這是一個展覽的時代,有目共睹,已經成為共識。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基本上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藝術展覽的開幕式。各地展覽的數量也較之過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這無疑也會帶來雜亂的問題,從而給人們帶來展覽疲勞癥、厭惡癥,因此,很多專業人士反而看展覽少了。人們期待能有一些精品展覽,實際上,這種期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展覽現狀中的不足。展覽的魚龍混雜,從大的方面來看,是因為展覽場所的大幅度增加,展覽的門檻降低。過去很多著名的畫家一輩子也就舉辦過一次畫展,有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舉辦個展。
現在就不同了,有的畫家一年就可以舉辦幾次個展,而想辦畫展的畫家只要能夠出錢,那基本上都可以如愿。過去畫家舉辦個展往往是在進人中老年的藝術成熟期之后,現在剛出校門的年輕畫家舉辦個展也是家常便飯。與展覽相關的市場炒作,已經波及到了“80后”。所以,人們多年來形成的對展覽的崇敬感已經消失,專業認同也相對降低。而展覽的絕大多數是商業性的和宣傳性的,與過去教化性的、指導性的和專業性的有本質上的不同。
商業性的展覽中包含了宣傳的訴求,可是,通過展覽來達到賣畫的目的,在目前以拍賣為市場主導的社會中并沒有顯著的效果。而在一些專業場館中舉辦的展覽,大都是以宣傳自我為目的,效果顯著。
從各種宣傳資料中可以看到,沒有不成功的展覽,凡是舉辦的展覽都是“大獲成功”,此后,展覽也就成了個人簡歷中的重要的記錄。而與之配套的是各種研討會,大都是眾口一詞的捧場,即使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者是批評,最后也在“紀要”中被抹平。綜合目前展覽來看,能夠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為觀眾傳頌的藝術展覽,實在很少。
我們現在與展覽相關的批評已經很少見了,因為批評的變質,批評在專業層面以及在公眾領域已經失去了尊嚴。與展覽相關的批評,現在大都是 展覽的組織者組織來的捧場的評論,可能除了組織者或親朋好友自己去看之外,沒有多少人會去看這類文字。
所以,與展覽相關的美術批評近來年來時常被批評,因此,有識之士們不斷地呼吁、提倡健康的美術批評,可是,環顧四周,現在談“健康的”美術批評,實在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境界。健康的美術批評是建立在健康的社會基礎之上。黑白是非不分,金錢左右一切,尤其是倫理道德評判的失衡,這些都直接反映到美術批評中來。所以,抽象地談“健康的”美術批評,實際上是幻想空中樓閣。
我們這個時代的美術批評已經不健康,現在只能企求在受環境污染的亞健康的狀況下,能夠少帶一些病菌,尤其是少帶一些危及本體存在的病菌。試想,如果我們有健康的美術批評或展覽評論,那么,無疑會帶動展覽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大手筆的“雙年展”,有人論其不足,或者說還應該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對于舉辦下一屆的展覽一定會有所幫助??墒?,批評的缺失也是當代美術界的一大特點。
展覽的社會效應主要看它的觀眾人數,沒有觀眾的展覽談不上社會效應。從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的整體狀況來看,觀眾數量偏低,各地出現的重場館建設、輕展覽策劃和推廣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觀眾統計系統,沒有基于正確統計基礎上的評估體系。比如,與面積成比例的參觀人數的要求,可以作為立館的重要參數。一些主要城市要從葉公好龍的場館追求中,轉向辦好一個或幾個重點館,像重視場館建設那樣,重視展覽的策劃與推廣,讓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公眾的必須,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從這方面來看,我們一方面要提高展覽的質量,多舉辦一些適合觀眾趣味、符合觀眾要求的展覽;另一方面,要提高全面的文化藝術素質。
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覽應該脫離一般的層面。我曾經說過,展覽檢驗國民素質,也檢驗國家實力,更能檢驗國家的軟實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