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文明底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6-29]
中國當代藝術,我認為是“當代文明+中國現實+藝術表達”。談藝術還是先要回到談人。藝術家首先是人,藝術作品首先是人的行為方式。我們經常談本體,好像所謂的形式語言是本體,但“問題”才是更原始的本體。
當代藝術的核心是當下,是此時此地(Now and Here)。有些人認為只要用新媒體、裝置、行為藝術等表達方式,就是當代藝術。但它沒涉及當代藝術的核心,就容易流于表面,甚至有些東西表皮上非常華麗,但和當代藝術的實質沒什么關系。談當代藝術還是要談當代文明,我們用了很多詞來談它,如當代文明、現代性……當代藝術的核心就是當代文明,不了解當代文明就不可能談清楚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核心,首先是做藝術的人秉持當代文明的觀念,在這個基礎上,表達對此時此地問題的體驗與思考。
中國當代藝術,我認為是“當代文明+中國現實+藝術表達”。把當代文明追溯到原始的出發點,它的核心是求真。當代文明就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求自由,以此為動力,反抗一切欺騙性、壓抑性的東西。即使反抗一個虛假的文化觀念,也有價值。
談藝術之前應先談人,談人的基本常識、基本情感。如果一個藝術家連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常識都遺忘了,卻口口聲聲說他在做藝術,我覺得他是在罵自己。每個人都生存在非常具體的處境里,我們做所有事情的原始出發點首先是要生存下來,其次盡可能幸福。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地遭遇現實、發現問題并努力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問題不斷得到解決,群體的文明不斷得到推進。從個體親身體驗來發現問題、思考、采取具體的行動、產生一定的實際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現新的問題……某種意義上,人的生命就是由人遭遇的問題組成的。對此時此地的現實處境進行體驗、思考,每個人都在做,從事藝術的人,只不過和別的人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本質上沒有“藝術”這回事,也沒有“藝術家”這種人。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無非就是人的眾多行為中的一種。世界本是雜亂無章、混沌無常的,因為人的大腦天生就喜歡對雜亂無章的東西進行歸類,人的文明中才出現了學科、領域的劃分。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地步時,劃分出一個領域來,并給它加了一個標簽叫做“藝術”,稱這個領域的人為“藝術家”。從古到今來看人類的文化歷史,“藝術”和“藝術家”的定義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不斷流動的。原始人在黑暗的洞窟里畫壁畫時,沒想到他們是在做“藝術”;當年做青銅器的人也不認為自己在做“藝術”……因為我們現在出現了“藝術”的定義,再來看過去,覺得這些行為和產物符合“藝術”的定義。
“藝術”“藝術家”這些概念,是社會化的產物。再過多年后,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將不再用“藝術”這個詞,也不會再有“藝術家”這個標簽。沒必要把“藝術”和“藝術家”理解得那么絕對,那么永恒不變。談藝術還是先要回到談人。藝術家首先是人,藝術作品首先是人的行為方式。我們經常談本體,好像所謂的形式語言是本體,但“問題”才是更原始的本體。
各行各業的人們之所以比較崇尚藝術,我覺得并不是崇尚藝術的表皮,而是崇尚藝術的精神:做藝術的人體現出的敏感、自由、創造性。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我們忘掉“藝術”和“藝術家”的標簽,或者開放地理解“藝術”和“藝術家”這兩個標簽,其實各行各業優秀的、創造性的人往往都符合這個定義。所以,談藝術時沒必要把藝術搞得太神圣化?!八囆g家”的身份以及“藝術作品”的方式,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
“當代藝術”這個詞來源于西方,西方藝術的發展線索很清晰。當代藝術的源頭在達達主義,尤其是杜尚的《泉》。杜尚把小便池放入美術館,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只要它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大家公認做這個東西的人的身份是“藝術家”;第二,他宣稱自己做的東西或行為是藝術作品;第三,人們認為這個東西或行為確實有價值。這時,藝術經歷了內部的探索后又重新開放?!胺此囆g”“非藝術”是當代藝術的關鍵詞,它重新從藝術領域里出走,走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關注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這時,藝術似乎已經死亡,但其實是藝術的解放,原有的視覺藝術泛化為“視覺文化”。
在中國,因為教育的問題,往往不談最基本的常識,而是直接告訴你一些表皮的東西或最后的結果,導致常識問題一再被回避和輕視。而且,很多人始終不愿意先搞清楚常識,而是希望直接一步到位地做出偉大作品來。別人吃了三個餅飽了,那我們就直接吃那第三個餅。
中國的“問題”很多,而且有很多是遭遇西方文明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傳統文明與當代文明的沖突。當代文明的沖擊使得中國的傳統文明不但在國際社會中缺少競爭力,在本土也失去了吸引力,但是我們中國人又沒有愿望或能力簡單地引入、消化西方的“當代文明”。所以中國人既回不到傳統封閉社會時高度自足的文化系統,又沒有辦法很順利地進入世界當代文明的軌道。這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中國的藝術所遭遇的問題。
實踐這些理想的過程中會發現,現實非常復雜。從當下網絡上的很多爭吵就能看出,當代文明中的很多基本常識我們依然不知道,加上對真相的忽視或掩蓋,使愚昧的反智和短視的野蠻大量存在。具體到當代藝術界,關于當代藝術的常識性問題至今依然纏夾不清。是關注現實,承擔當下,還是在古老的玄學思維中自我陶醉,這個分歧在藝術界也很明顯。
我認為當代藝術分為五個方向,即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哲學以及語言學。心理學是藝術的潛在暗流,因為藝術畢竟是感性的。而語言,則是一個基本的載體和最終呈現。每一個方向都涉及語言學,因為無論表達什么,都要爭取用精彩的語言表達出來。但如果把語言從完整的藝術母體中抽離、割裂出來,單獨研究語言本身,就把當代藝術最核心的東西抽空了。這是貌似最學術但少人問津的方向,也是對當代藝術的“買櫝還珠”式的理解。中國的美術學院里,近年來大量出現這樣的作品,在國內的藝博會和畫廊里,這樣的作品泛濫:語言看上去很國際化、很時尚,但就是不感人,華麗而空洞。
很多人對于“當代藝術”還有一種很表面的理解:只要形式、語言不是中國傳統方式(國畫)、西方傳統方式(寫實),就是“當代藝術”了。于是,中國人的“當代藝術”里又多了兩個方向:以不同于傳統的形式語言做的唯美作品;以不同于傳統的形式語言做的“傳統意境”的作品。這其實是把“現代藝術”當成了“當代藝術”,比較可笑。唯美這個方向,因人而異,自己喜歡就好?!皞鹘y意境”這個方向,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的雜糅,追求的是唯心、出世,往往是玄學思維(推導、冥想)的產物,實質是無中生有的神秘主義,比如:胸中丘壑、氣韻生動;空即是色、真空妙有……在回避真相、掩蓋常識的領域,是濫竽充數者的溫床。
(作者杜曦云 為策展人、批評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