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傳訊

    美國當代藝術的生態與現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6-29
    今天的美國當代藝術,難以用“主義”之類老舊的術語來概括,而對美國當代藝術的生態與現狀,也很難用“流派”之類傳統術語來敘述。因此,無主流即是主流。就當下情況而言,學者們所能做的,是使用描述性的語言,來進行個案研究。

      在當代藝術發生和發展之前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世界大戰的結束,美蘇冷戰升級,柏林墻的推倒和冷戰結束,和平年代到來。太空探險的成功、古巴導彈危機的形成和解除、中美建交成功、越南戰爭結束,水門事件,同性戀、搖滾樂、嬉皮士等等,民眾厭戰要求和平,經濟在波浪中上升,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美國在文化上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樂觀,反之,人們對當代社會產生了更多的懷疑和迷惘,藝術家們對社會和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認識,他們反對現有的秩序,反對現存秩序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中心主義。當代藝術注重新的觀念,體現邊緣文化,表達非中心思想的藝術傾向,提倡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少數民族藝術、黑人藝術、同性戀藝術、涂鴉藝術、行為藝術、街頭藝術、電腦藝術等等,這些新現象在過去都不是主流。美國當代藝術因政治訴求而仍以觀念為主導,藝術視野更加開闊,觀念的表述也不再局限于視覺藝術。由此,在21世紀頭十年的中期,以美國當代藝術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得以第二次重新定義“藝術”的概念,并與歐洲當年的達達主義和杜尚的第一次重新定義遙相呼應。也正是由于對藝術概念的重新定義,以及至今還沒有公認的新定義,對于今天美國的當代藝術,我們只能描述為“文化研究之后的思想反省、以觀念為導向”。今日美國藝術并無主流,只有多種傾向,這就是多元化、反后現代等。

      今天的美國當代藝術,難以用“主義”之類老舊的術語來概括,而對美國當代藝術的生態與現狀,也很難用“流派”之類傳統術語來敘述。因此,無主流即是主流。就當下情況而言,學者們所能做的,是使用描述性的語言,來進行個案研究。到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藝術回到繪畫上來,這里面的原因很多,除了當時的藝術觀念——“藝術已沒有新的東西可言”以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收藏界對藝術的投資促使藝術回到傳統繪畫上來。80年代美國藝術出現了一系列冠以“新”字為名的流派,但它們都是過去流派的重演。如新表現主義、新抽象藝術、新觀念藝術、新波普等。這些“新”的流派特點不是線性的,具有自省性格,以非價值為價值。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美國藝術在60至70年代已被改選過。若要對眼下正發生著的藝術事件,進行宏觀的歷史的總結與概括,不僅困難,而且危險,因為學者們身在其中,無法做到歷時的客觀,可能會有錯誤的判斷。

      對美國當代藝術的敘述,強調一個世紀的歷史感,而對近30年的時段劃分,則為最近10年的美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取向,提供了一個歷時的語境。在現代藝術向當代藝術過渡的過程中,現代藝術的抽象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盛行20年,逐漸向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發展,剛開始,這一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被稱為紐約畫派。抽象表現主義一詞是因為1946年美國畫家阿希爾·戈爾基的作品而成的慣用語。涉及從抽象過渡到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主要有:康定斯基、彼特·蒙德里安、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弗朗索瓦·庫普卡、保羅·克利、埃爾·利西茨基、弗蘭克·斯特拉、杰克遜·波洛克、威廉·德庫寧、羅伯特·馬瑟韋爾、阿道夫·戈特利布、威廉·巴齊奧蒂斯、馬克·羅思科、克利福德·斯蒂爾、菲利普·加斯頓、弗蘭茨·克萊恩、賈斯珀·約翰斯等。在紐約和蘇黎世兩地創作的烏果·榮迪倫也用攝影和影像來記錄自己的行為表演。但他與巴爾尼有所不同,他在時空的維度中偏向空間,其行為傾向于共時的呈現而非歷時的敘述。再者,他的行為場所多在展廳室內,因而直接展示多于借助影像的間接展示。就思想性而言,他的行為與其說是觀念的,不如說是心理的,因為這位藝術家關注生存體驗與記憶的關系,強調行為的詩化處理和視覺的審美效果,以及共時空間的再現,于是行為的時間過程被轉化成空間裝置的展示。

      這類藝術家中當然也有走向室外者,如生于伊朗的紐約女藝術家內夏特,其作品有較強的政治觀念,而且更強調時間的敘事特征。到20世紀后期,攝影與影像都進入了當代藝術,或者說當代藝術中出現了攝影與影像的跨界新樣式。美國前輩女攝影家辛蒂·雪曼的化妝攝影,不僅將攝影與影像合一,更與行為和裝置合一,其觀念與方法都延續到了21世紀。早在20世紀末,加拿大攝影就在西方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到21世紀初,加拿大攝影更走在了西方當代藝術的前列。這時期的攝影與影像更是貫通一體,并在貫通中體現出兩大藝術傾向:擺拍與抓拍。前者強調人為,后者強調天然,呼應了電影中故事片與紀錄片的不同,也揭示了電影進入當代藝術的演變趨勢。

      攝影術的產生與繪畫密切相關,加拿大前輩攝影藝術家杰夫·沃爾與紐約的辛蒂·雪曼一樣都是擺拍的大師,但杰夫·沃爾的作品有繪畫史的指涉,要么戲仿歐洲名畫,要么戲仿日本浮世繪,并追求戲劇化效果。紐約后起的攝影藝術家克魯德遜也屬這一路,但不同之處在于,他刻意擺布不可能的超現實場景,并制造真實的外觀,從而在反差中獲得荒謬感。例如,他的代表作《奧菲利亞》就擺出了莎士比亞戲劇中女主人公落水而死的舞臺場面,但攝影中的奧菲利亞不是失足落水,而是倒斃于客廳,地面只漫著一層淺淺的漏水,不可能淹人致死。生于東京旅居紐約的女藝術家森萬里子更往前走了一步,她擺拍的場景猶如設置道場,將攝影、影像同裝置、行為合而為一,表達超驗和出世的意愿,代表作有《欲望之火》、《外星浪潮》等。與人為擺拍相反的是當下流行的“無表情美學”,即用照相機客觀記錄雙眼所見的真實場景,只抓拍天然的物象和場面,不摻雜藝術家的想法和感情,而實際上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卻不動聲色地暗含其中。這類攝影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多倫多的藝術家伯汀斯基,其作品貌似大場面的風光攝影,實際上拍攝的卻是人類活動和工商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換言之,他的攝影是環保和生態題材,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其觀念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但作品卻給人客觀冷靜的外貌,似乎毫無表情。這種無表情的攝影,也引入到影像和電影中,例如伯汀斯基拍攝的同一主題紀錄片《人造風景》。

      美國洛杉磯的女攝影家莎龍·拉卡特也是無表情的,但她拍攝人物,從人物的冷峻中,透露自己的隱蔽表情。由于人物的介入,無表情美學不得不成為刻意的布置,而拉卡特的刻意之處卻在于她對結構主義理論不露痕跡的引用,也就是在攝影中探討人物作為能指和所指的雙重身份。這一美學理論特征,也出現在她的影像作品中。影像與攝影的基本區別在于前者的時間性和后者的空間性,但前者的時間性來自后者的空間延續,故有活動圖像之稱。美國洛杉磯藝術家多格·??侠貌l揮了這一特征,在分割且連接的室內空間里,用播放影像的方式來制作大型裝置,在固定空間中求取活動空間,探索靜止圖像與活動圖像的時間性。生于英國現居紐約的藝術家道格拉斯·戈登和生于南非現居紐約的女藝術家肯蒂絲·布雷茲也有類似的藝術探索,但在空間與時間的轉換中,他們將影像裝置和攝影繪畫并置起來,探索各自的形式邊界,以及跨界融合的可能性及其方式。在這一切探索中,都暗含著一條潛在的線索,即視覺敘事,這是影像藝術的主要特征,也是當代觀念藝術的一大特征。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