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縣發現大批明清豪宅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1]
山西東南部沁水縣沁河兩岸的廣大農村,連片地座落著一座座中國明清時期城堡式高層四合院,構成了中國明、清兩代民居建筑的縮影。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日前在山西沁水縣農村考察時發現了20多處明清時期達官名門的故居。
專家們認為,這些城堡式建筑,規模宏大,建筑工藝精美,風格獨特,真實地反映了明清兩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宗教等內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
沁水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脈銜接處,因沁河從北向南流經全境而得名。歷史上這里出現過劉東星、張銓等政治家,這里還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后裔的生活地,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家趙樹理的故鄉。
現在發現的古城堡多分布在沁河兩岸。竇莊堡,因宋代左屯圍大將軍竇璘居此而得名,城堡為明代萬歷兵部尚書張五典及其子張銓所建。這個城堡仿北京城建筑,設9個城門,城內有幾條丁字街,街道兩旁為排列整齊的“四大八小”的二層四合院,有祠、廟、閣、花園,還建有法院、監獄,附設水牢。坪上村城堡,為明朝工部尚書劉東星所筑。劉東星治理黃河300多華里,名震朝野,因積勞成疾,死于開河治湖的住所,受到群眾愛戴。
座落在沁河岸邊的明清古城堡還有郭壁古城、湘峪“三都古城”等。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貶官后,其宗族輾轉遷徙,后裔于明永樂年間定居沁水縣城南25公里的西文興村,稱“環山居”,現保存較完整的有8座明清院落。當代著名文學家、“山藥蛋”派的鼻祖趙樹理的故居--尉遲村的“四大八小”院,也為明清遺存。
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何重義、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盧云亭、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燦熾、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等認為這些明清遺物是中化民族建筑工藝的精華,有五大特點:一是建筑工藝超群。在我國十六七世紀磚石結構的高層樓房其他地方還沒發現,而這一帶比比皆是,大多3層以上,有的高達7層。二是有防御功能。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頻繁,戰亂不斷,這些建筑都墻體高大厚重,樓高便于瞭望,城中生活設施齊全,還有武器庫、藏兵洞、地道等,能夠村自為戰防御效果相當好。三是北方宏大的建筑風格和江南精巧的園林建筑藝術相結合既高大森嚴,又有亭臺樓閣、假山花園、木石精雕,門欞、窗花的圖案別致多樣,顯得格外華麗。四是與宮廷建筑工藝相結合。如梭花窗格、龍紋門欞、行龍石雕、天馬木刻、金粉堆漆等工藝,是皇宮工藝,民間禁絕,而這里的府宅已有采用,至今保存完好。五是有西洋的建筑特征。有的磚墻、門窗裝飾呈拱形,中西合璧,說明這些官吏與洋人打過交道,受到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
專家介紹,這些庭院現在都有農民居住,破壞還在繼續,急需搶救保護。由于當地政府財力不足,沁水縣正探索走民間資金保護開發,發展旅游業的路子,目前已與太原一民營企業家簽訂合同,投資300多萬元,保護開發柳氏“環山居”。云南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