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發現康熙奉旨蠲免三則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23]
本報訊(記者曾玉娟通訊員文宣)記者昨日從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獲悉,該局的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南京孝陵衛小衛街段寧杭公路拓寬工程中,發現一高大的古代石碑,經研究這是清康熙年間的奉旨蠲免三則碑,對研究明孝陵發展歷史有重要價值。
據了解,明朝當時在孝陵外部設立衛所,為軍事建制,擔任保衛任務,人數達5600人,因駐扎在孝陵附近,則稱孝陵衛。清初對孝陵的保護還是重視的,康熙皇帝六次謁陵,并書寫“治隆唐宋”四字立碑勤石。此次該石碑的發現,是對這段史實的較好補充和印證。
該碑為青石質,高2.2米,寬近1米,碑額篆刻《奉旨蠲免三則碑》字樣,碑通體鐫文,但字體多已不清,四周淺雕的云紋還比較清晰,經文物考古專家辨識,已確證這是一塊立于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政府公文碑。該碑碑文內容與明孝陵有關,但卻未見文獻記載,所以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根據碑文述及,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政府規定原明孝陵守陵軍丁要納銀兩用于地方氵曹運造船,但實際上原孝陵衛的守軍“各戶故絕過多,冊內有名無人,錢糧有征無納”,導致地方官員無從落實有關款項,至康熙年間,江寧府上元縣長官向清中央政府提出,希望蠲免原明代孝陵守軍軍戶的錢糧,后經核查屬實,清政府同意蠲免,并希望地方官吏遵照執行,差役下鄉。為保證政府法令為公眾知曉,地方官員特地勒碑刻石予以公示。
從這塊清代初年的石碑文物上,可以了解到明孝陵守軍即“孝陵衛”在明代以后的狀況及清政府對其實行管理的情形,也能從一個側面觀察到明孝陵的盛衰過程。
《江南時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