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件唐宋元書畫珍品匯杭州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4-17]
昨天,浙博武林館,參加“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的32件(組)來自遼博的唐宋元書畫珍品到杭州了。一件10年里只被拿出庫房3次的一級國寶——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卷》,在眾人面前緩緩展開,莊重地舉行了開封儀式。
對這件國寶來說,這是一次“省親”之旅。
宣和壬寅四年(1122年),開封,40歲的宋徽宗趙佶,在11米長的描金云龍底紋白麻紙上,寫下狂草的《千字文》,全篇浩蕩之勢如奔騰江水,神滿氣足。誰料4年后,北宋亡國。宋徽宗被金人擄去,他的詩文畫作則隨著兒子趙構遷到了杭州。從此,這幅手卷隨著朝代更迭,輾轉于宮廷御府。后來,末代皇帝溥儀將它帶往長春偽皇宮。1950年,劫后余生的《草書千字文卷》,和其他清宮散佚書畫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開封,南京,杭州,北京,長春……這軸長卷在近千年歷史里,游走了大半個中國,昨日,它又來到趙宋王朝故都杭州。
32件(組)國寶
出庫房前先全面體檢
這批重量級的國寶,是如何跨越大江南北,從北國來到江南的?這其中準備工作的繁瑣、過程的機密和嚴密,一點都不亞于古代皇帝出巡。
首先它的運輸過程恰如皇帝起居及其行蹤一樣,屬于國家機密不得泄露;其次它隨身伺候的文保工作人員和安保人員,也是人數眾多,級別足比國家元首。
實際上,此次來杭的大部分展品,連遼博大門都未曾出過。比如這幅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卷》,自從2004年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10年里只被拿出庫房3次,屬于列入禁止出境的一級文物。
微服下江南這種事,也就是看在臨安曾經貴為宋都,是“老家”的份上,這才破例“省親”來了。即便如此,“圣上”拋頭露面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展期僅一個月。因為書畫手卷極其嬌貴,每打開一次,便損失一次。
國寶出庫時,更是一番興師動眾,首先要體檢。
11米長的手卷上,哪里有污點,哪里有霉斑,哪里有折痕,哪里有裂縫,都要一一清點,記錄在案。高清打印稿上,這些“病理”都要一一圈出來,照著真跡逐一比對。等“省親回宮”以后,還要照樣來一遍,看有沒有添了新病。
體檢完畢,手卷就被小心封入防火保險箱,內里要鋪上海綿,然后即刻封存,在到達目的地前絕不開封。
40萬元打造“行宮”
防止初下江南水土不服
“圣上”到了江南,就入住了浙博的臨時“行宮”。
書畫長卷展出時不可能直接上墻,浙博早就把“房間”備好了——按照卷軸的尺寸,量身定做好的展柜。
和普通展覽規格大不一樣,接待宋徽宗墨寶的柜子是用金絲柚木制成,不是通常的三夾板。
光是定制32件國寶入住的“房間”,花掉了40萬。
“房間”里的標配,包括恒溫的中央空調;與卷軸等大的絹紙鋪就的“地毯”;進口的超級調濕劑,可定制濕度60%,精度極高。
《草書千字文卷》在干燥的東北呆了數十年,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初下江南難免水土不服,濕度和溫度調控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然,從宮里帶出來的一套行頭也是不可少的。卷軸自帶乾隆御書的玉佩,外著絲綢布包,盛在防潮防蟲的樟木盒子里。被取出時,外人都要退避三尺,遼博專員戴著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展開。
近距離觀看這卷軸,北宋皇宮御用的描金云龍底紋白麻紙的真容才能看得一清二楚。千年前的畫師用金粉手工繪上去的龍紋,在宋徽宗的狂草下面閃閃發光,龍鱗細如毛發,令人嘆為觀止。
光這樣的紙,如今已經拍出幾十萬元的天價,因為,制作的工藝早已失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